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代瓷器收藏要瞭解明代瓷器的時代背景和和瓷器燒造工藝以及瓷器的時代特徵。明朝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階段,以景德鎮為主的官窯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產的主流。明代的瓷器鑒定,可以從五個方面進行鑒別。
1、瓷器胎釉
明代瓷器胎體迎光透視,都顯肉紅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為青白色。如以潔白細潤著稱於世的成化胎體,迎光透視顯出顏色深淺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瑩潤光澤。如著名的永宣細砂底器,露胎處均可見到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圓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狀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為明顯。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內斂圈足,臥足,台階式圈足,外傾內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淺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窯略顯粗糙,容易辨認。
2、瓷器紋飾
明代瓷器紋飾裝飾主要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劃花、印花、鏤雕等方法。從繪畫風格上看,無論人物、花鳥、飛禽走獸都極為生動豪放、富於畫意,線條舒展流暢;加之釉色純樸渾厚、豐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畫面的美感。
官窯瓷器的紋飾比較工整、細緻,民窯器物的紋飾筆法瀟灑、自由奔放,生動地表現了對現實美好生活的願望。畫面題材很豐富,人物、花鳥、飛禽走獸無所不有,有些畫面取材於錦緞上的紋飾,或受小說木刻插圖影響,或取材於戲劇、民間故事傳說等。有些內容尤其是在官窯器物上,反映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的思想意識,有些則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畫的人物比較挺拔,小孩兒頭比較肥大,不合比例,前額及後腦凸出,明代早期龍鱗畫得比較精細,晚期有的龍鱗畫得草率,龍爪畫得比清代簡單,但龍爪雄壯有力。畫龍比較窄瘦、龍咀較長,一般都稱為豬咀龍。此時八寶紋的排列多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後仿品有時忽略此點,在鑒定時應注意觀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為紋飾裝飾內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壽字、福字等。紋飾多為雲龍、雲鳳、纏枝花卉,後來出現人物、飛禽走獸、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窯瓷器比較工整細緻,民窯比較粗放、生動。
流、系、以至器裡。若能經常測量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於鑒定工作更為有利。
3、瓷器色彩
明初洪武時期的青花瓷色澤暗黑,這主要是元末明初戰爭頻繁,蘇青料進口中斷,使用國產青料造成的。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礎上,又不斷創新,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為當時瓷業生產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點是青花料有很大變化。一般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以永樂、宣德為代表,使用進口蘇青料,色濃重、絢麗、鮮艷;中期以成化為代表,使用國產平等青料,色澤談雅幽靜,晚期以嘉靖、萬曆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蘭中泛紫。除青花外、還有甜白、鮮紅、寶石紅、孔雀綠、孔雀蘭、淺黃等單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後,彩瓷有了發展,出現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的瓷器。
4、瓷器款識
明代瓷器款識一般以書寫為主,極少有刻印的。前人總結的明代瓷器款識規律是:永樂官窯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明代瓷器各代款識千差萬別,憑款識特點來斷代和辨偽也就相當重要。體會各代款識的不同風格,首先可以從研究筆法入手,然後將真假實物款識,相互比照,結合實物,反覆審度其字體的結構、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澤的深淺濃淡等。
5、瓷器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鑒別真偽的重要依據。這是因為各類器型多能確切表現本時代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風俗面貌和技術成就。若能熟練並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掌握了一種比較可靠的鑒定方法。明代造型總的特點是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永樂、宣德年間瓷器,史稱「永宣瓷」。它的主要特點是:在掌握各時代瓷器品種的特徵及時代風貌的同時,應側重對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瓏、華麗等不同風格進行研究,詳加分析對比,摸清其演變規律。明代永樂年間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時期造型種類明顯增多,並且製作精細,獨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絕後之作,若不具備很高的技術水平,難以仿製成功。至於成化時期,宮庭喜好首先選用纖巧,精緻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宮廷較少選用。餘下的和大多數大的器型推向民間市場。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當時輕盈秀致的風格,並為仿品所望塵莫及。弘治、正德時期雖器型品種不多,但卻端莊秀逸。嘉靖、萬曆以後,器型漸趨複雜,又有許多創新之作,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時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繼承前朝的(特別是日用器)之外,產生了壓手杯,雞心杯,倭角瓶,臥足杯,鬥,水注,鏤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時期則以斗彩雞缸杯、「天」字蓋碗等為典型器物。對於造型,要從瓷器以下幾點去觀察:器口、頸、耳、柄、腹、底、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