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青花人物紋筆筒
明
高19.3、口徑18.4、足徑16.8厘米
196O年丁淑貞先生 捐贈
器呈筒形,直口,深腹,平底。器身青花繪人物紋並書七言絕句一首,「寒處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終有香花便不同。」此器造型規整,穩重大方,胎體緻密潔白,紋飾構圖疏密得體,景物錯落有致,青花色澤濃淡相宜,層次分明,人物形神俱佳,栩栩如生,為明末崇禎時期青花瓷的代表作。
嘉靖青花鳳穿蓮紋盤
明
高2.3、口徑14.5、足徑1O.7厘米
1959年李華明先生 捐贈
直口,圓腹,淺圈足,器口包銅呈褐色。盤心繪穿花鳳,內外壁皆飾纏枝蓮花。器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嘉靖年」雙圈六字楷書款。該器釉面肥潤光亮,青花料為西域的回青料,色澤濃翠艷麗,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
正德黃釉盤
明
高4.2、口徑20.7、足徑11.9厘米
1960年周德蘊先生 捐贈
侈口,圓腹,圈足。除器底外畢施黃釉,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正德年制」雙圈六字楷書款。正德黃釉是承弘治之作,但釉色不如弘治黃釉那樣淺而嫩,顯得深而老,胎也較厚,是正德官窯的特色。
弘治黃釉碗
明
高10.5、口徑23.6、底徑9.6厘米
1960年周德蘊先生 捐贈
侈口,圓腹,圈足。除底面外皆施黃釉,底面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弘治年制」雙圈六字楷書款;釉面有細微開片。弘治黃釉是明代黃釉燒製中最成功的品種,由於其黃色特別嬌嫩,猶如雞油之色,因此又稱為「嬌黃」或「雞油黃」。
青花纏枝花卉紋盤
明
高7.3、口徑40.7、底徑26.3厘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 捐贈
折沿,圓腹,圈足。盤心及內外壁皆繪纏枝花卉,內口沿飾海水浪花紋;底面無釉,手感滑潤,呈火石紅。青花用蘇尼勃青料,色彩不勻,有結晶斑,釉面肥潤光潔有桔皮紋,為明代永樂所產精品。
青花百壽字罐
明 萬曆年間(1573 – 1620年)
陳設品
高49厘米、口徑22.9厘米、足徑26厘米
罐直口,短頸,豐肩,圓腹下斂,平砂底。通體青花繪卷草紋托「壽」字,近足處繪如意雲紋。外底中心臍形內凹處施白釉,上青花雙圈內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明代萬曆朝,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明史?食貨志》記:「采造之事,大約靡於英宗,繼以憲、武,至世宗、神宗而極。」萬曆瓷器以量多質精,工藝奇巧為特徵。卷草紋托「壽」字組成「百壽圖」,為吉祥圖案,始見於明代嘉靖時期,有青花纏枝蓮托百壽字罐。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轉枝蓮托百寶或轉枝蓮托百壽字,此種奇制,配置極難。」此罐承襲嘉靖瓷器「祈禱壽康」的裝飾風格,佈局嚴謹。
五彩瑞獸紋葵瓣式觚
明 萬曆年間
陳設品
高36.5厘米、口徑12.5厘米、足徑11.3厘米
器呈八葵瓣式,敞口,長頸,圓腹,近足處外撇。口沿下雙長方框青花橫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楷書款。通體繪五彩紋飾,頸部八面各繪花卉、草蟲、洞石紋、雙龍穿花紋和折枝靈芝托八寶紋,腹部繪異獸、蒼松和祥雲紋,脛部繪有折枝花卉、異獸、祥雲紋等。
五彩是明清時期著名的彩瓷品種之一,萬歷時期五彩器的製作達到高峰,燒造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堪稱空前絕後。此尊造型新穎別緻,紋飾縝密,繪製精湛,施彩艷麗,盡展萬曆瓷器「龍鳳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瓏務極華麗」的藝術風格。花觚是萬歷時期的典型器物之一,造型多樣,有圓形、葵瓣式、四方、六方、出戟等式,裝飾紋樣有花鳥、穿花龍、雲龍、花籃等。此觚除五彩器外,尚有青花品種。
青花雙龍戲珠紋缸
明 隆慶年間
陳設品
高35.6厘米、口徑69厘米、底徑52.5厘米
唇口平沿,直腹,平底。器繪青花紋飾,平沿處飾卷草紋,外口沿繪古錢紋,外壁繪兩組雙龍戲珠紋,每組以火焰環繞的珠紋為中心,兩側繪相對而形態各異的騰龍,輔以祥雲、海水和山石組成的「壽山福海」圖,行龍神態威猛,呼之欲出。內口沿青花橫書「大明隆慶年造」六字楷書款。銘款以中鋒運筆,遒勁挺拔,粗重豪放。
嘉靖、萬曆是龍缸燒製的鼎盛期。隆慶一朝時間短,傳世瓷器少見。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青花均以回青為料,尤以隆慶官窯選料最精,青花濃艷明麗而著稱。此缸形體較大,製作規整,畫面生動自然,為隆慶青花瓷中的珍品。
紅釉盤
明 宣德
陳設品
高4.4厘米、口徑20厘米、足徑12.7厘米
盤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外壁、器內施紅釉,足內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
宣德紅釉在繼承永樂時期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使紅釉瓷燒造達到了頂峰。宣德紅釉殷紅灼爍,明如鏡,潤如玉,似寶光四溢、靜穆凝重的紅寶石,稱為「寶石紅釉」,或稱為「祭紅」。陳瀏《陶雅》云:「宣德祭紅色勻而釉厚,光彩動人,底足之釉垂垂如漆,所謂大紅寶石釉者也。……宣德積紅盤兩面皆作丹砂,寶光逼人。」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有「明宣祭紅,天下稱為瑰寶」之稱。宣德紅釉器造型比永樂時更為豐富,有盤、碗、高足碗、梨形壺、僧帽壺、梅瓶、鹵壺、爐、洗等,多無紋飾,少量有暗花或金彩裝飾,有雲龍紋等。此盤造型規整,胎薄體輕,紅釉艷麗奪目,為宣德紅釉器中的珍品。
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
明 宣德
陳設品
高18厘米、口徑15.7厘米、足徑7.8厘米
碗撇口,深腹,豐底,高足中空外撇。通體青花紋飾,內口沿繪海水紋,碗心為團龍紋,外口沿下青花橫書「宣德年制」四字楷書款,外壁繪波浪濤天的海水之上飛奔的行龍,神態威猛矯健,有翻江倒海之勢,氣勢磅礡,足柄為江芽海水紋。
龍紋是明清官窯瓷器典型裝飾紋樣之一,形態多樣,有雲龍紋、穿花龍、趕珠龍、蓮池龍、海水龍紋等。明初朝廷曾下令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帶有龍鳳紋樣的瓷器,並禁止民窯燒製。此器形制別緻,秀美典雅,青花色澤濃重艷麗,繪製精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為明宣德官窯的典型器,除繪海水龍紋,尚有纏枝花卉作裝飾。
宣德時期青花瓷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著稱於世,其燒造技術達到了中國青花瓷的巔峰。《景德鎮陶錄》評價宣窯瓷器有「諸料悉精,青花最貴」之說,其藝術成就被稱為「開一代未有之奇」。
青花折枝花果紋執壺
明 永樂年間
陳設品
高26.1厘米、口徑6.4厘米、足徑9.8厘米
壺體呈玉壺春瓶式樣,撇口,長頸,垂腹,圈足。腹一側有長曲流,流與頸間有雲形紐帶相連,後設扁帶形執柄,柄上有圓形小系便於穿繩。通體青花為飾,頸部繪蕉葉紋,肩部繪纏枝蓮紋,腹兩面菱形開光,一面內繪折枝桃果,另一面繪折枝枇杷紋,開光兩側繪纏枝花卉紋,近足處繪變體蓮瓣紋,足牆繪卷草紋。
此器造型仿西亞地區銅器式樣,是永樂宣德時期燒造的典型器物之一,有青花、白釉品種。造型穩重端莊,青花絢麗鮮艷,紋飾清晰流暢。清代乾隆時期有仿,造型、紋飾相同,製作較精緻,銘有「大清乾隆年制」款識。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
明 永樂年間
陳設品
通高41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12.2厘米
梅瓶的形式是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因口小可插梅枝而得名。梅瓶在宋元時代甚多,元代景德鎮的青花梅瓶很有特色,以後各代所造梅瓶種類增多,並且更為精緻美觀。
瓶小口,短頸,豐肩,斂腹,圈足。蓋呈鈴式,寶珠形鈕。通體青花紋飾,器肩部繪雙勾仰覆如意雲頭紋,內繪折枝花卉紋,腹部繪竹石芭蕉紋,脛部繪雙層蓮瓣紋,內飾折枝花卉紋和忍冬紋。蓋繪蓮瓣紋和折枝花卉紋。
竹石芭蕉紋始見於元代瓷器上,明代永樂時期流行,其後成為瓷器傳統裝飾紋樣歷代延用。梅瓶為唐代創燒的瓶式,唐代有白釉器。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稱其「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宋人稱為「經瓶」。宋代磁州窯梅瓶書有「清沽美酒」、「醉鄉酒海」等字,為酒具之用。在遼代墓葬壁畫中,梅瓶用來插花,作為陳設用瓷。元代江西景德鎮窯、河北磁州窯、河南鈞窯等均有燒造,明清兩代較為流行,成為傳統器物造形之一,且品種多樣。宋代器身修長秀麗,元代器形雄偉,明清時較為肥矮豐碩。
此器形體端莊,為永樂梅瓶的標準式樣,青花髮色幽艷,紋飾清新明快,繪製富有層次感,充分展現出永樂青花瓷典雅秀美的藝術風韻。
永樂青花梅瓶除裝飾竹石芭蕉紋外,尚有雲龍紋、折枝花果、纏枝蓮花、竹桃紋等。
青花龍鳳紋三足爐
明
高37.5厘米、口徑27.5厘米
爐為鼎式,直口,短頸,鼓腹,器兩側置對稱朝天耳,下承三象腿足。通體青花裝飾,口沿繪纏枝靈芝紋,頸部為古錢紋,腹部繪龍鳳紋,輔以雲紋,足繪鳳爪紋,耳部繪纏枝蓮和卷草紋。爐內施白釉。
此器有元瓷製作遺風,形制較大,器欠端莊規整,胎骨厚重,有窯裂現象。青花髮色灰暗,釉質肥潤,器內壁施釉不勻。紋飾繪製精美生動,筆力遒勁,豪放生動,風格樸實。蒼龍矯健,飛鳳輕盈,龍鳳相擁,並伴以祥雲縈繞,寓意吉慶祥瑞,幸福和平,「龍鳳呈祥」圖案,為明清官窯瓷器中典型紋樣之一。
洪武官窯瓷器,上承元代,下啟永宣,以古樸粗獷,氣勢雄渾為主要特徵,同時也顯示出趨於簡練,紋飾圖案向文人畫文雅韻致的方向發展。洪武時期燒造的青花器有碗、盤、瓶、壺等,爐十分罕見,故此器彌足珍貴。
李朝青花龍紋罐
明
高51.6厘米
罐直口、粗頸、圓肩,下腹漸收,圈足內折。口沿弦紋兩道,頸部有變形蓮紋和回紋,腹部繪兩條穿花龍,上下飾如意雲頭紋瀚海水波濤紋。胎體厚重,有較多開片,青花呈灰藍色。該瓶紋飾明顯受到中國的影響。
青花攜琴訪友圖罐
明
陳設品
高35.5厘米、口徑19.2厘米、足徑19.8厘米
罐直口,圓唇,短頸,圓肩,肩下漸收至足。通體青花紋飾,頸部為回紋,肩部為錢紋錦地海棠式開光內繪折技花卉紋,腹部主題紋飾為高士攜琴訪友圖,畫面雲霧繚繞,似天上仙境,意境深邃,人物描繪惟妙惟肖,生動傳神。近足處繪蕉葉紋。
器胎體厚重,釉面肥腴,青花色澤濃重深沉,畫風淋漓奔放、縱橫豪肆,紋飾佈局錯落有致,為明代民窯的代表作。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云:「明瓷之畫也,用筆粗疏而古氣橫溢,且有奇趣。其地之色釉濃厚深穆,卻非後來所有。」
青花山水人物圖淨水碗罐
明 崇禎
高15.3厘米、口徑19.3厘米、足徑7.9厘米
唇口,圓腹下斂,高圈足。通體青花紋飾,繪山水人物故事圖。圖畫旁長方形開光內青花隸書:「大明國江西道南昌府南昌縣,信士商人蕭炳喜助淨水碗壹付,供奉蕭公順天王御前。崇禎拾貳年仲秋月吉立」五行四十四字。此器青花色調鮮麗明快,製作精緻,為崇禎民窯青花瓷的上品,且有確切紀年款,是明崇禎青花瓷斷代的重要標準器。
青花松鼠紋多稜瓷罐
明 天啟
香港海關截獲走私文物,1990年歸還
高20厘米
「五良太浦吳祥瑞造」青花人物花熏
明
通高14.2厘米、口徑8.2厘米 日本製造
作者: 五良太浦(吳祥瑞)
這件花熏為圓口,臥猴獅鈕、鏤空圓蓋,六稜形、底部青花款署「五良太浦吳祥瑞造」。六面都用青花繪人物花鳥,人物寬袍大袖,具有明顯日本風格。五良太浦是日本伊勢松阪人,明正德初年(公元16世紀初)隨日本僧人了庵來中國學習制瓷技術,取中國名吳祥瑞。公元1513年回國,在肥田的有田附近開窯制瓷、燒造青花瓷器,從此日本制瓷進入發展時期。他燒製的青花瓷並不墨守中國成法,而有所創造,成為日本制瓷先驅。「有田燒」至今一直是日本的名瓷。
青花八仙葫蘆瓶
明
高58厘米、口徑6.4厘米、足輕19.2厘米
葫蘆是中國道教的用品,既可裝水,也可裝藥。此瓶小口、束腰、平底,上部呈圓形,下部呈四面形。上部紋飾除飛行的仙鶴外,還有八卦符號。下部四面有八仙形象:張果老手持魚鼓、呂洞賓手持寶劍、漢鍾離手持扇子、鐵拐李手持葫蘆、曹國舅手持陰陽鼓、藍采和手持橫筒、韓湘子手持花籠、何仙姑手持笊籬。畫風生動活潑,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明中後期,皇帝多信奉道教,尤以嘉靖和萬曆皇帝最為迷戀。從而,與道教內容有關的器物和織繡用品層出不窮。
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
明
陳設品
1955年北京東郊出土
高46厘米,口徑19.8厘米,底徑24.8厘米
這件五彩瓷罐,天地式蓋,寶珠形鈕,圓唇,短頸、豐肩,圓腹,腹下漸收,內圈足,底部書「大明嘉靖年制」款。肩部繪蓮瓣紋一周,腹下部繪蕉葉紋一周,罐蓋和腹部以多色釉彩描繪出荷花、水藻和游魚等圖案,魚戲水草之中,怡然自得。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在成化斗彩的工藝成就基礎上,又發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穠艷熱烈,填筆簡樸自然,曾盛極一時。嘉靖官窯五彩器的盛行,可能與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關。據《明史》記載,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就在景德鎮御窯燒造供內廷醮壇用的瓷器3萬件。
這件大罐的肩部繪蓮瓣紋一周,腹下部繪蕉葉一周,腹部繪荷花、水藻、游魚,整體圖繪疏密有致。底部用青花楷書”大明嘉靖年制」。明代繼各種單色釉成功之後,斗彩、五彩相繼大放異彩,嘉靖五彩較前代更加光影奪目。五彩紋飾多以青在為底色,再加紅、黃、藍、綠、紫五色。不過根據圖紋需要,五色不定俱全。五彩瓷可分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前者亦稱之為斗彩,是經兩次燒製而成;後一種則是青花和五彩同時上釉,一次成器。這件五彩魚藻紋罐屆青花五彩工藝,是明代影瓷中的精品。
嘉靖成化斗彩花蝶紋罐
明
罐高9.3厘米、口徑7.4厘米、足徑9.4厘米
這件瓷罐,直口,豐肩,扁圓腹,圈足,底款為「大明成化年制」。以青花、紅、黃、綠、赭組成斗彩,圖案為花卉,其間數只彩蝶飛舞。
明代成化時期的斗彩,是與宣德青花齊名的明瓷中的代表作。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彩色瓷工藝。在明代一般稱為青花五彩,其製法是先在胚胎上畫好青花圖案,罩上透明釉,入窯焙燒;燒成後,在留出的空白處用彩料填繪,再放入烘爐中低溫烘烤,即成斗彩。特點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釉爭奇鬥妍,故後人稱為「斗彩」。
斗彩在明朝宣德時開始出現,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成就最突出,是彩瓷的新成就。這件花蝶紋罐,色彩明快鮮艷、青花與彩釉交相輝映,藝術效果非凡。《天工開物》中詳盡地介紹了當時燒造瓷器的過程與工藝,並且配有圖示。
青花是構成整個斗彩畫面的主色,釉上彩只是略加點綴而已。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靜動兼蓄,對比鮮明,既素雅又堂皇,給人以豐富熱烈、鮮明清新之感。成化以後的許多陶瓷著作都對成化斗彩盛讚有加。高濂《燕閒清賞箋》用「精妙可人」、藍浦《景德鎮陶錄》用「點染生動」來形容成化斗彩,均非常貼切。陳貞慧《鸚鵡啄金盃》形容成化瓷器「淡淡穆穆,饒風致,如食橄欖,頗有回味」。遇到貴客,用成化杯勸酒,「醉眼婆娑,睹此太平盛物,不勝天寶琵琶之感」。
據說萬曆皇帝就對成化斗彩杯愛不釋手,那時的「成杯一雙,值錢十萬,當時已貴重如此」。在如今更是難得,早已成為收藏界的寵兒,價格不菲。這件花蝶紋罐,器型小巧、雅麗精緻、描畫生動,是成化斗彩瓷器中的精品。
甜白釉暗花三系罐
明
高9.4厘米、口徑10.3厘米、底徑14.3厘米
這件甜白釉瓷罐,直口、短頸、豐肩。肩部堆貼三個海棠花形托飾,每托各附一個圓形系。腹部圓滿壯碩,刻有淺淺不易見的纏枝蓮紋飾。器型敦實穩重,胎體潔白細膩,白釉瑩潤光潔。這是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的白瓷產品。
「甜白釉」實是「白釉」,在「白釉」的生產過程中把鐵的含量減少到最低程度,又在脫胎、半脫胎的潔白胎體上施純淨的透明釉,經高溫燒製就能使「白釉」更加誘人,被稱之為「甜白釉」。明代的「甜白釉」受到後代的極高評價,被稱為「甜白」、「堆蠟美玉」、「純淨無雜」、「透亮明快」等等。
甜白釉瓷是在元代樞府瓷的基礎上,由明永樂年間景德鎮官窯創製的一種高白度瓷器,是在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經高溫燒製而成。釉下暗花用肉眼難以看出,但通過側光、放大鏡或者燈光透視等,卻隱約可見,使原本單一的白色呈現出無與倫比的變化感,給人以亦幻亦真的感覺,體現了中國瓷器美學從形的體驗到神的感受的昇華,反映了時人特有的審美情趣和高超的制瓷技藝。由於甜白釉在生產過程中把鐵的含量減少到最低程度,這樣就使釉色精細白淨,幾無瑕疵,看起來非常誘人,因此,有人形容這種瓷器「白如凝脂、素猶積雪」。
宣德青花靈芝石榴尊
明
高19厘米、口徑6.3厘米、底9.5厘米
石榴尊是宣德窯的新品種,它以胎體精細,釉色鮮明而濃艷,造型新穎,裝飾生動而影響後代。此瓶的紋飾以靈芝和石榴為主,靈芝代表長壽,石榴代表喜慶,喻意吉祥長壽。永樂、宣德年間鄭和從波斯帶回製造青花瓷的上等釉料「蘇勃泥青」,從而官窯青花釉料則多以進口料為主。人們發現,使用進口釉料燒製的成品,其色彩更為鮮暢明快,對比性極強。
青花纏枝紋貫耳瓶
明
高19.7厘米,口徑4.8厘米,足徑6.5厘米
這件青花瓷,唇口,直頸,頸的兩側有一對相對稱的貫耳。豐肩,鼓腹,腹下漸收,高足,底部書「大明宣德年制」款。
一般認為,明代官窯瓷器最好的要數宣德和成化兩朝。明人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評價「本朝以宣(德)成(化)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清代梁同書《古窯器考》給明代瓷器評級,也說「首成、次宣、次永(樂)、次嘉(靖),論雖不同,總之,明器無能過宣、成者。」程哲所著《窯器說》也抱有類似觀點。
宣德青花所使用的鈷料是進口的「蘇勃泥青」(宣德之後,「蘇勃泥青」來源斷絕,改用國產的「平等青」)。這種鈷料含錳量較低,因而可減少青色中的紫紅色調,在適當的火候下,能燒成像寶石藍一樣的鮮艷色澤。但同時由於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部分出現黑疵斑點。
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和鮮艷的青藍色相映成趣,形成水墨畫般的獨特效果,顯得深沉雅靜、渾融沉著。再加上「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成就了宣德青花在中國瓷器史上的崇高地位。這件宣德青花纏枝紋貫耳瓷瓶是宣德青花的代表作。
纏枝花紋在明代瓷器中運用很普遍。這種以植物為裝飾手段的陶瓷器物,顯得完整清秀。
青花海水雲龍扁瓶
明
高45.8厘米、口徑8.1厘米、足徑14.8厘米
這件青花瓷器,圓口、長頸,扁圓腹,平底,腹的兩側飾滿青花海水,各有一條白龍,揚爪騰身,似出沒於驚濤駭浪之中,頸部飾有卷草紋和纏枝蓮紋。此瓶是由景德鎮御窯廠製造的。它圓口、長頸、扁圓腹、平底,腹的兩面飾滿青花海水,各有一條白龍,揚爪騰身,出沒於驚濤駭浪之中,頸部用青花飾以卷草紋、纏枝蓮紋各一道。這是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青花瓷器中的典型產品。
明代的制瓷業非常發達,瓷窯增多,所產瓷器品質優良,造型美觀,色彩絢麗。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景德鎮珠山麓建御窯(器)廠起,景德鎮的地位越發重要,被譽為「瓷都」。高峰時有官窯58座,民窯900多座,市鎮綿延十幾里,人戶超過10萬戶,其中十有七八從事與陶瓷有關的行業。明萬歷時人王世懋在《二酉委譚》中記錄了當時景德鎮的繁榮景象:「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景德鎮所產的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高,暢銷國內外。
明代是中國青花瓷器發展的黃金時代,其中以永樂、宣德兩朝最盛。由於這兩朝所使用的鈷料都是「蘇勃泥青」, 釉層晶瑩肥厚,色澤濃艷,藍中泛有黑斑,黑斑和濃艷的青藍色相映成趣,頗具水墨畫般的美感。永、宣兩朝的青花瓷不論是在器型上,還是在釉面和紋飾上都很相近,因此有「永宣不分家」之說法。明永樂、宣德年間是中國青花瓷器生產的成熟階段,其產品以造型清秀典雅,胎體薄,紋飾凝重,青花顏色鮮艷而著稱於世。
釉裡紅纏枝花卉紋碗
明 洪武
高16.2厘米、口徑40.5厘米、足徑23厘米
碗直口,弧壁,深腹,圈足。通體釉裡紅裝飾,內口沿繪纏枝靈芝紋,內壁繪纏枝菊花紋,內心為折枝牡丹紋,外口沿為海水紋,外壁為纏枝牡丹紋,脛部繪蓮瓣紋,圈足外牆為回紋,外底無釉泛火石紅色,
此器形體碩大,造型規整,胎質堅細,釉裡紅髮色偏灰,釉質滋潤,紋飾精美,佈局嚴謹,繪製筆法嫻熟,線條流暢,為洪武釉裡紅瓷的代表作。
釉裡紅纏枝菊花紋玉壺春瓶
明 洪武
高32.1厘米、口徑8.3厘米、腹徑20.1厘米、足徑11.9厘米
釉裡紅亦是釉下彩,先施彩釉,再掛透明釉,然後一次燒成。彩釉中含有銅(Cu)的成分,燒成後呈紅色,故稱為釉裡紅。
宣德霽藍盤
明
高4.6厘米、口徑19.8厘米、底徑12.2厘米
藍釉單色釉是鈷釉的成色,最早在唐三彩中已經呈現,曾偶見單色藍釉的三彩器。元代則有了真正的單色藍釉瓷器成品。明代宣德時期,藍釉瓷器已較為流行,稱為「霽藍」或「祭藍」。它與「甜白」、「祭紅」一樣被後人譽為宣德瓷器中的上品。藍釉的特點是色澤凝重,釉面不流不裂,色調均勻一致。它是在高溫條件下一次燒成的,其裝飾形式有暗花、劃刻花紋,也有用金彩鑲邊,使之呈現出輝煌的金碧色彩。
五彩雲龍紋盤
明
陳設品
高5.1厘米 口徑27厘米 足徑15厘米
盤撇口,弧壁,平底,圈足。此盤與崇禎青花龍紋盤(圖版106)在造型、紋飾、款識均相同,而以五彩作裝飾。裝飾正面龍紋最早見於明代嘉靖瓷器,因龍首居中,左右對稱,似正襟居坐,又稱為「坐龍」,在龍紋中最為尊貴。
五彩是明清時期著名的彩瓷品種之一,明萬歷時期燒造達到鼎盛,萬曆以後,五彩漸趨衰敗,崇禎五彩瓷並不多見,此器有絕對紀年,故十分珍貴。
青花雲龍紋盤
明
陳設品
高5.2厘米 口徑26.8厘米 足徑16.5厘米
盤撇口,弧壁,平底,圈足。通體青花紋飾,盤心繪正面龍紋,隙地繪有火珠、勾雲紋,外環以「壽山福海」紋,外壁為趕珠龍紋,外底青花雙圈內書「甲戌春孟趙府造用」八字二行楷書款。「甲戌」為崇禎七年(1634)。
據文獻記載永樂第三子朱高燧於永樂三年(1405)封為趙王,自此趙王藩爵一直延續到明滅亡。故此盤為明代趙王府的定燒用器。所繪龍紋身呈竹節形,角上翹似鹿,面部似馬,鬃發勻稱地披向兩側,時代特徵鮮明。瓷器上裝飾正面龍紋始於明代嘉靖,崇禎時期少見。
青花山水人物圖淨水碗
明
陳設品
高15.3厘米 口徑19.3厘米 足徑7.9厘米
碗唇口,圓腹下斂,高圈足。通體青花紋飾,繪山水人物故事圖。圖畫旁長方形開光內青花隸書:「大明國江西道南昌府南昌縣信士商人蕭炳喜助淨水碗壹付,供奉蕭公順天王御前。崇禎拾貳年仲秋月吉立。」凡五行四十四字。山水人物圖背景上畫太陽紋,寓有指日高昇之意,是明代清初瓷器上典型的裝飾圖案之一。
吳長元《宸垣識略》記,蕭公堂在北京前門打磨廠,明萬曆三年建,內刊洪都鄉祠,所居均為江西人。蕭公據說是鄱陽湖神。崇禎拾貳年即公元1639年。此器工麗的繪畫,鮮麗明快的青花色調,製作精緻,為崇禎民窯青花瓷的佳作,有確切紀年款,是明崇禎青花瓷斷代的重要標準器。
淨水碗因用以盛聖水而名,多作為佛前供具,又稱為「海燈」,明代崇禎時期創燒,一直延續到清代康熙時期,順治朝最為流行。淨水碗原配有托座,但多已散失,器座其形制稱為「號筒尊」或「洗口獸耳瓶」。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定燒供器的風氣頗為盛行,器身多書有供奉者的姓名、身份、燒造年代以及祈福求祥的吉語等,裝飾多為山水人物、雲龍紋等,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青花潘斌繪人物紋筆筒
明
陳設品
高19.6厘米 口徑20.5厘米 足徑19.5厘米
器呈直筒形,直口,深腹,平底。通體青花紋飾,繪人物故事圖。婦人站於庭院內,眺望遠方,一童子乘於龍上,縈繞祥雲。傳說鯉魚跳過龍門化為龍,童子乘龍寓意科舉通過最後一關,高中狀元。狀元及第圖寓狀元得中,仕途暢順。畫面旁書有「己卯秋日於如意軒寫,潘斌」題記。己卯年為崇禎十二年(1639)。口沿處刻劃纏枝梔子花紋一周,脛部刻水波紋一周。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1628—1644)在位其間,正處晚明多事之秋,景德鎮御窯廠生產處於停廢狀況,故傳世或出土署崇禎年號款的官窯瓷器很少,民窯的制瓷工藝也漸衰落。
瓷質筆筒始見於三國兩晉時期,有青釉製品。明代瓷製筆筒流行於明末崇禎時期,多以青花瓷為主。此器胎體潔白緻密,青花色澤濃淡,層次分明,人物形神俱佳,栩栩如生。紋飾構圖疏密得體,景物錯落有致,頗得章法。筆觸運用自然靈活,渲染皴擦,宛如一幅感染力極強的中國水墨畫,是崇禎時期少見的佳作。有確切紀年,是崇禎瓷器斷代研究的標準器。
黃地素三彩雙龍戲珠紋盤
明
陳設品
高3厘米 口徑18厘米 足徑11.8厘米
盤撇口,弧壁,平底,圈足。通體以黃釉為地繪素三彩紋飾,盤心繪雙龍戲珠紋,雙龍奔騰,追逐一顆火焰寶珠,外壁繪折枝花卉紋,外底黃釉地雙圈內青花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素三彩的釉彩以黃、黑、白、紫為主,不用紅彩,冷色調且素雅,故稱「素三彩」。萬曆素三彩器有多種色地,有黃色、茄皮紫色為地,造型有盤、碗、爐等器物。此種黃地綠紫彩雙龍戲珠盤,自萬曆朝始有,成為固定式樣,歷代相襲,清代康熙至清末宣統官窯均有燒製。
青花海水紅彩龍紋盤
明
陳設品
高4厘米 口徑20厘米 足徑11.6厘米
盤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器青花紅彩紋飾,青花繪海水紋,紅彩繪龍紋,洶湧澎湃的海水泛起朵朵白色的浪花,九條形態各異的紅彩蛟龍鬧海,飛騰其間,勇猛矯健,有叱吒風雲之勢。外底雙圈內青花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青花加紅彩裝飾是明清瓷器品種之一,始於明代宣德年間,其製作工藝是在燒製好的青花器上,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紅彩輔以描繪紋樣,低溫烘烤而成,在青花的襯托下,礬紅彩愈顯艷麗奪目,極富裝飾效果。萬曆青花紅彩器有碗、盤、杯等,多署有官窯款識。
五彩張天師驅五毒圖盤
明
陳設品
高3.1厘米 口徑16厘米 足徑9.5厘米
盤口微撇,淺弧壁,平底,圈足。通體青花五彩紋飾,盤心繪張天師驅五毒圖,張天師騎異獸持劍,周圍繪蟾蜍、蠍子、蛇、蜈蚣、壁虎五毒,輔以松樹、花草、山石紋等。內壁繪折枝花草紋,外壁繪五毒圖,間以花草紋。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五毒」又稱為「五毒符」。據民間風俗說法,用刺繡、貼花等方法做成「五毒符」的肚兜、馬甲等,佩帶在孩童身上,可以除魔避邪。此外,在建築、陶瓷上裝飾「五毒圖」,有驅邪鎮惡的寓意。張天師即張道陵,西漢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實際創立者。隨著道教在中國的迅速發展,作為道教祖師爺的張道陵也逐漸被神化,將張天師奉為降妖伏魔、避邪驅凶的神明、鎮宅的保護神。此盤器形小巧玲瓏,色彩濃重艷麗。
五彩仙人渡海圖碗
明
陳設品
高6.8厘米 口徑15.5厘米 足徑5.7厘米
碗口微撇,深腹,弧壁,圈足。通體以青花五彩為飾,內心繪正面龍紋,內口沿折枝花草紋,外口沿繪纏枝如意紋,外壁繪仙人渡海圖,遠方群山,祥雲繚繞,祥鶴高翔,瑞鹿棲於岸際,仙人足踏滾滾海浪而來,描繪出天外仙境。足牆繪卷草紋,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此碗為萬曆五彩瓷的代表作,胎體輕薄,畫面構圖飽滿,線條粗獷,紅黃綠諸色純正,對比強烈,加之濃艷的青花相托,更顯五彩繽紛,絢麗多姿。
五彩穿花龍紋蒜頭瓶
明
陳設品
高42.8厘米 口徑7.2厘米 足徑15.2厘米
瓶蒜頭式口,長頸,垂圓腹,圈足。通體繪五彩紋飾,口沿繪忍冬紋並青花橫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楷書款,口部繪纏枝蓮紋,頸部繪古樹、飛鳥和飛蝶紋,肩部繪折線紋內繪花朵紋,腹部繪穿花龍紋,足牆繪回紋。
蒜頭瓶是秦漢時期典型的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頭形而得名。瓷質蒜頭瓶,在隋唐以前不多見,明清時期流行,明萬歷時期燒造較多,有青花、五彩、藍釉、醬釉等品種。彩瓷裝飾紋樣有人物、龍鳳、瑞獸、荷塘鴛鴦、花卉草蟲、纓絡紋等。陳瀏《陶雅》評萬曆彩瓷道:「萬曆彩畫自不如成化之工,要其顏色深厚,畫筆雄健,亦迥非後世所及。」此瓶展現出萬曆五彩器濃翠紅艷,紋飾繁密的藝術風格。
青花魚藻紋盤
明
陳設品
高3.5厘米 口徑18厘米 足徑10厘米
盤撇口,弧壁,圈足。通體青花紋飾,內底、外壁均繪魚藻紋,承襲明代初年的魚藻紋樣,繪有鯖、鲌、鯉、鱖魚紋,游魚覓食於水藻間,各顯其態,生動自然,外底青花方框內書「德化長春」,外圍以「萬曆年造」八字篆書款。
青花雙龍戲珠紋委角長方盒
明
陳設品
高10.5厘米 口徑24×11.5厘米 足徑19.5×11厘米
盒長方形,委角,子母口。通體青花裝飾,蓋面繪雙龍戲珠紋,輔以江芽海水紋。蓋外壁和盒身繪纏枝花卉紋等,口沿繪回紋,外底長方形框內青花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蓋盒在明代萬曆朝較為流行,式樣繁多,造型別緻,有長方形、扁方形、條形、圓形、橢圓形、扇形、桃形、正方形、銀錠形、菱形、串鈴形、套盒等,按用途可分為果盒、文具盒、筆盒、調色盒等。許之衡《飲流齋說瓷》雜具條記:「印盒巨者,圓徑或七八寸,長方形者尤巨,乃當時鈐御璽之用也。蓋繪龍形,雲霞繚繞上方,珍品自殊凡近矣。」故此長方盒應為御用印泥盒。其形制古樸,青花料選用「石子青」,色澤藍中閃灰,紋飾繁縟,為萬曆青花的代表作。
青花龍鳳紋圓盒
明
陳設品
高23.5厘米 口徑28.5厘米
盒圓形,子母口,圈足。青花裝飾,主題紋飾為龍鳳紋,輔以折枝花卉、火珠紋。外底青花方形雙框內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框外圍以如意雲頭紋。
萬曆瓷盒造型豐富,尺寸不一,最大的口徑可達一尺,最小者口徑只有斗寸左右。裝飾紋樣以龍鳳紋為主,也有花鳥、草蟲、錢紋錦地等。傳世品蓋多散失,此器保存完好,故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