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中國新石器時代誕生了多彩的藝術形式,以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最為突出,這已被大量考古發現所證實。當時人們的創造力與審美標準常常超乎想像,他們的藝術往往寓於實際勞動之中,與實用性相結合,具有十分強大的生命力。
鷹形陶鼎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器物,是一個將藝術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典型例子。陶鼎呈灰黑色,通體打磨光滑,整體形態採用一隻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鷹嘴堅硬有力,兩眼突出。鷹體豐滿健碩,雙腿粗壯剛勁,兩翼貼於身體兩側。尾部下垂至地,與兩隻鷹腿構成三個穩定的支點,撐起整個鷹體。鼎口設於鷹背部與兩翼之間,作簡單的圓孔狀,以鷹前胸兼作鼎腹,外形飽滿粗壯。
鷹形陶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
1958年陝西華縣太平莊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鷹鼎出土於陝西華縣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之中。此墓隨葬品比較豐富,除鷹鼎外,同時還發現了十多件骨匕、數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鷹鼎在功能上相當於陶鼎,但形制十分特殊,不是常見的器物造型,其實是一件製作非常精緻的鷹形雕塑藝術品。共出的石圭、成批量的骨匕等物品通常作為禮器來使用,鷹鼎與它們放置於同一墓內,本身形式又如此與眾不同,因此,它的作用顯然不屬於普通陶器,可能與當時的祭祀活動有關。
鷹形陶鼎(局部)
鷹鼎雖然形體不大,但採用寫實的手法進行雕塑創作,造型協調、結構簡潔、體態渾厚,所以反而顯得非常威武雄壯。尤其是鷹的雙目圓睜,週身光潔不加紋飾,喙部呈有力的勾狀,都彰顯出鷹體有一種向外擴張的內在力量。粗壯的雙腿與尾羽巧妙地分為三個支點,成鼎足之勢,將鼎形器物特徵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在一起。這種設計既保持並強化了雄鷹固有的形神特徵,同時又與陶器的工藝造型取得了和諧統一,使器物成為既實用又美觀的擬形器。鷹鼎是遠古時代雕塑藝術不可多得的珍品,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特徵顯露無遺。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稱,鷹鼎的問世表明這時的人們不但擅長彩繪圖案的創作,而且在造型藝術方面也有很大的潛力。
“鷹形陶鼎”側顏
(本文選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裡的古代中國》一書,作者王月前系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