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窯基本介紹
  • 22年8月26日 11:2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景德鎮窯基本介紹,景德鎮瓷窯,據元蔣祁《陶記略》記載,南朝時期即已有瓷業,唐代已燒白瓷,其時景德鎮名新平,又名昌南鎮。北宋初年,向京師貢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間貢瓷得到賞識,改鎮名為景德鎮,並設置監鎮,由官監民燒,創燒出影青瓷。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因北宋景德年間燒製的精美瓷器而稱今名。景德鎮窯自唐代起即燒

制青瓷,至北宋時以燒製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味,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窯的新創,其色調給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間有刻花者。靖康之變後,隨宋室南遷,北方定窯的許多制瓷工匠也隨之南下,他們帶來了定窯瓷器製作技術,在景德鎮仿製定窯瓷器。所產瓷器,胎體釉色純白如粉,有粉定之稱。受其影響,景德鎮窯所燒青白瓷,裝飾逐漸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紋樣的凹下處積釉稍厚而較青,胎薄的花紋在迎光下若隱若現,故又有影青、映青、隱青、罩青之稱。景德鎮窯青白瓷曾作為貢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種有碗、盒、盤、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稜口、花瓣等形狀,紋飾有牡丹、 梅花、芙蓉、 蓮花、鴛鴦、魚、鴨及兒童形象等,其裝飾方法為刻花、劃花、印花和貼花等種類。

到了元代,景德鎮窯繼續發展,已成功地燒製出了青花、釉裡紅、紅釉等品種,並逐漸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獲得了空前發展,由於原材料的豐富和工匠技藝的高超,使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種、器物類型,以及造型、裝飾等方面較之前代,均有極大的豐富、提高和創新,成為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鼎盛期。此一時期著名的品種有:明代永樂(1403~1424)、宣德(1426~1435) 年間的青花、紅釉、青釉等,在元代的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一步,成為當時及後來景德鎮窯的主要品種。成化(1465~1487)年間的斗彩、 正德(1506~1521)年間的孔雀綠釉及嘉靖(1522~1566)、萬曆(1573~1620)年間的五彩等新品種, 也以胎質細膩、釉色晶瑩柔潤、紋飾圖案精美,而風靡於世。清代康熙(1622~1722)、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年間的青花、五彩、紅釉、天青釉、素三彩、粉彩、琺琅彩、窯變釉、廣彩等,更是絢麗多彩,競相爭輝,產品行銷全國,遠銷海外,成為中國瓷器的主要產地,有瓷都之稱。清代後期至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盪,景德鎮窯的制瓷業出現凋零或停滯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重獲發展。景德鎮窯在繼承傳統工藝,恢復傳統品種,創造新的品種樣式等方面,進行廣泛深入地探索,並已取得了突出成就。 五代燒製青瓷和白瓷,產品以碗、盤類為主,青瓷釉色青中帶灰,白瓷釉色較白。採用支燒法,碗、盤器內和底有一周長形支燒痕。以勝梅亭,湘湖為主。

宋代時燒青白瓷為主,有名的湖田窯就在景德鎮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盤、合、瓶、壺、罐、枕等。裝飾上有刻花、劃花、印花、篦劃紋等技法。紋飾有龍紋、鳳紋、嬰戲紋、海水紋、纏枝花紋等。

明萬曆景德鎮窯三彩爐,形制為直口,深腹,圜底,半圓形直耳,三螭足,為黃釉地飾紫、綠、藍三色。爐的形制和其他香爐基本相似,只是上面裝飾比較新穎。爐的三足由三螭首構成,作仰視透雕式,二螭尾上卷形成兩個爐耳,飾透雕靈芝紋。一螭尾部貼於爐腹形成半浮雕式花紋。螭為紫色,與爐腹的黃色形成對比,一深一淺、一暗一明,醒目而且顯得張揚。整件爐體設計新穎,造型別緻,蟠螭紋變得更加美觀和惹人喜愛,早已成為一種吉祥的傳統紋飾。在爐底外壁有青花“大明萬曆年制”款,文分兩豎行,外有雙圈線。此爐出土萬曆帝槨北側。

以上就是關於“景德鎮窯基本介紹”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