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翰林」王文治行書詩軸(共2張圖片)
  • 22年5月18日 15:0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行書五言律詩條軸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今鎮江)人。王文治為乾隆三十五年(1770)探花,官至雲南臨安知府,後罷歸,自此無意出仕,著有《夢樓詩集》《快雨堂題跋》等。王文治因喜用淡墨,時稱“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他與喜用濃墨的劉墉成鮮明對照,其書名與劉墉齊。在清中期眾多的書法家中,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四人書法享譽大江南北,時稱“翁、劉、梁、王”,亦稱“清四家”。

圖2 行書七言律詩條軸

  據王昶《湖海詩傳》載:“禹卿尤工書,楷法河南,行書效《蘭亭》《聖教》;入京師,士大夫多寶重之。”由此可知,王文治的楷書師從褚遂良,行草書則學自《蘭亭序帖》和《聖教序》。相傳,乾隆二十一年(1756),全魁、周煌出使琉球,兩位使臣仰慕王文治書名,特意邀請他同行,王文治欣然答應。琉球人素好書法,得知王文治是中國書法名家,紛紛花費重金求其作品,視為至寶,十分珍重,一時間王文治在琉球書名風靡。徐珂的《清稗類鈔》亦記載,“王夢樓太守文治,書名絕大,聞於海外,朝鮮人嘗以餅金易其字”。 

  王文治書法最得力處顯然來自董其昌,尤其是對董其昌書法神髓的汲取,使他形成了秀麗飄逸、瀟灑疏朗的風格。王文治用筆規矩而灑落,結構緊密而內斂,墨色以淡為主,著實是董其昌書法風貌的再現。王文治忠實地秉承帖意,但無傳統帖學的流轉圓媚與輕滑,用筆轉少折多,以折為主,顯得果斷有致,乾淨利落。瘦硬的筆畫略帶圓轉之意,既嫵媚動人,又俊爽豪逸,風神蕭散,筆端毫尖處處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 

  新鄉市博物館收藏千餘幅明清書畫作品,其中有不少王文治的作品,現選出兩幅代表性作品予以介紹: 

  圖1所示為王文治行書五言律詩條軸。此書內容為:“高迥山中閣,蕭閒世外人。天花晨供佛,明水夜朝真。殘日將沉海,蕎林不記春。煙雲與詩思,相對斗清新。”落款:“同人集吐納煙雲閣,翌日蓮巢為圖,以紀其勝,而系以詩,餘次其韻。時乾隆辛丑陽生之月,文治。”下鈐白文印“王文治印”“曾經滄海”。此書清新淡雅,墨淡韻逸,運筆柔潤;用筆很有規矩,轉少折多,果斷有致、乾淨整潔,秀中溢健,飄逸中見有渾厚的氣質,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此作品應寫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 

  圖2所示為王文治行書七言律詩條軸。此條軸內容:“割取鮫宮紫玉精,青華火捺暗還明。最難鴝鵒星眸朗,涵得秋光萬里清。”落款:“夢樓,文治”。上白文方印“王文治印”,下朱文方印“夢樓”。此作在章法佈局上深受董其昌拉大行距的空間佈局影響,豎行之間的距離比較大,行間布白婉約秀美,在嫵媚飄逸、疏朗俊爽之中將自己的審美感受充分表現出來。注重字形肥瘦、大小對比,整體結構緊密、內斂,從而使字與字之間產生聯繫與呼應,整個空間也因之活躍起來。同時,此書點畫飄逸婉柔,結體嫵媚勻淨,運筆柔潤,墨韻輕淡,行間布白,疏朗空靈,氣格風神極其婉美。 

  王文治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書法家之一,通過新鄉市博物館館藏的王文治書法作品,我們發現王文治的書法也深受董其昌的影響。王文治作為文人,其書法藝術深受文人書法影響,風格上氣質高雅,他本人的氣度、風采、胸懷等精神風貌皆能在其作品體現。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