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釉裡紅的基本特徵
  • 22年8月10日 16:1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元代釉裡紅的基本特徵,元代瓷器在陶瓷裝飾歷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景德鎮元青花瓷精美成熟讓人感歎,元代釉裡紅伴著元青花瓷放出異樣的光采。元釉裡紅存世量稀少,被發現刊載的僅幾十件而已。元釉裡紅是陶瓷裝飾歷史上重要發明之一。它為釉下銅紅彩繪,燒成難度大,本文僅就個人的視覺角度,試論元代釉裡紅的基木特徵。

1、器型。元代釉裡紅屬於元代景德鎮燒造的主要品種之一,但目前所見品種不多。主要器物有玉壺春瓶、蓋瓶、梅瓶、大小罐、洗、匜、高足杯等。其中以玉壺春瓶為多,均為喇叭口,細頸、圓腹、平切足。造型挺拔秀美,為後世所不及。梅瓶一般為小口、豐肩、弧腹、近底處微外撇。器型飽滿丰韻,古樸厚重。洗造型輕巧,既有折沿,也有敞口,均為平底。小杯製作特殊,直口、弧腹、高圈足。其結構是杯底中心有一個呈圓錐狀的“公榫”從杯足嵌入圈足的上端與杯相接,足部空心,上小下大,形為“母榫”,兩榫之間有間隙,使杯自由旋轉,而不易脫落,可謂獨具匠心,小巧玲瓏,也有一些高足杯不會轉動。梅瓶存世甚少,器型為唇口,短頸,豐肩,下腹漸收,近底外撇,平底。其他器物不做闡述。從目前所見元釉裡紅可知,元釉裡紅大件器物少,器型相對輕盈,延續宋代風格。

2、 胎釉。元代釉裡紅一般為灰白胎,也有白中泛灰,少量白胎,小杯、小洗胎相對白些。胎體普遍較粗,淘洗不甚精細,含鐵量相對高,常見胎體會有少量砂粒或有氣孔、孔隙,足底多有露胎現象,燒成後胎釉結合處常見火石紅。胎質、色澤是由於燒造的窯口不同,它們所取的瓷土及淘洗的精細程度,燒造溫度不同所產的同類產品也不盡相同。

釉分為青白釉、白中泛青、灰白釉微泛青等。青白釉即是影青釉,含石灰鈣多,氣泡明顯,釉流動性大,透明度好。白中泛青或灰白泛青,釉水相對肥潤,釉鈣進一步減少,透明度相對差些。總的看青白釉透明度好,玻璃質感強,釉下釉裡紅色澤也相對紅,可知燒造難度大些,銅紅易飛。而灰白泛青,釉面肥潤,但釉裡紅髮色往往為暗紅色或豬肝色。當然釉層的厚薄、銅紅的純度、燒造溫度等均會對釉裡紅的色澤產生影響。

3、 紋飾。元代釉裡紅紋飾均為釉下裝飾,多為局部裝飾,佈局較疏朗。玉壺春瓶常裝飾在器型中部,便於人們觀察,此部位釉水也相對勻淨,有益銅紅的髮色,燒成後即使有些流淌也無損大局。元釉裡紅雖然品種不甚豐富,但裝飾技法多樣。有刻畫與塗畫相結合,有印模與繪畫相結合,也有白描勾線或點染,還有結合鏤空堆貼。

元釉裡紅紋飾題材有:四季花卉、圖案裝飾、山水、人物、飛禽走獸等。花卉多為牡丹、菊花、蓮花、靈芝、連續折枝花卉等。人物題材常與山水相結合,人物畫較小而簡潔,融於風景之中。也有傳統龍鳳紋,還有玉兔、魚紋等,先刻劃出主題,再輔以釉裡紅裝飾。還有個別詩、文結合之題材,如一件在韓國海底打撈的折腰形盤,盤內刻梧桐葉二片,葉上用銅紅各書五言詩一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

4、燒造工藝。元代釉裡紅的成型工藝與元青花相似,絕大部分器物為印坯成型,少量拉坯成型。玉壺春瓶為五段四接印坯成型,梅瓶為三接四段。因器物的不同,施釉也不盡相同。玉壺春瓶為二次沾釉,先將口放入釉桶中三分之一,然後掉頭提起,再將下半部分浸入釉桶中,因氣壓關係內口沿頸下往往未掛釉,底釉往往釉水勻淨,而仿品為刷釉或不施釉。大罐、梅瓶採用澆釉。近底因釉下流常會出現聚釉現象,甚至有少量釉水滲入底部,而仿品卻另有意在底部灑上幾點釉,不自然。大罐內壁刷釉或滿釉,小罐為沾釉。釉裡紅均為匣缽燒成,器物與匣缽間分為窯渣或用砂粒間隔,以免燒成後器物粘在匣缽上,燒成後往往器物底部可見火石紅或窯渣痕跡。

以上就是元代釉裡紅的基本特徵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