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雍乾三代「海撈瓷」的鑒定要點
  • 22年5月19日 15:0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清康雍乾三代“海撈瓷”的鑒定要點,中國歷史上外銷瓷的一個分類。中國明朝末年,瓷器大量出口,而馬六甲海峽作為亞、非、歐等地往來的海上樞紐,成為中國商船必經之地,一些商船因故在此沉沒,所載瓷器打撈出水後統稱為海撈瓷。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清康雍乾三代“海撈瓷”的鑒定要點。

一、清三代的外銷瓷以釉下青花器為主,器物的紋飾以山水人物、花鳥、纏枝花和外商指定的畫法等紋飾為主。凡用斜線分格子的畫面白線,都是用竹刀在胎體上劃分格線,再在格內畫紋飾,上釉燒成後,白線用手摸能明顯感覺下凹狀況:凡用直線分格子的畫面白線,是用筆分格線的,用手摸無下凹感覺:康熙的器物胎腳呈台階級狀,雍正的器物胎體堅致較薄,胎腳呈泥鰍背,乾隆的器物胎體較厚,胎腳呈泥鰍背。清三代的外銷瓷,青花髮色有深有淺,有灰有艷,但由於當時的匠工水平高超,從畫面能感覺所有的繪畫立體感很強,分水技法高超。現代仿製品的繪畫技法根本無法達到當時的境界。

二、清三代“海撈瓷”由於在海底中沉睡了二、三百年,被鹹水和暗流的腐蝕沖刷,致使釉面損壞,形成釉的表層如同脫去一層皮(用放大鏡能看到氣泡破狀),有的甚至生鐵銹和破損:胎腳由於被海水長期浸泡,形成一層年代的氧化層(在原有的胎上形成一層包漿狀),致使胎釉形成一體,呈乾燥狀、自然而均勻。

“海撈瓷”出水後,由於保養不好,致使釉面暗淡無光,因為釉的表層被破壞,海生物的液體(含膠成份)及貝殼還沾在上面,即使出水後,已把器物沖洗乾淨,但沾在釉層破氣泡裡的膠質物質還在,無法徹底洗乾淨,因此釉表還會附著一層膠物質遮住釉光。要使海撈瓷光潔,必須用含 1%的草酸水浸泡一天,再用洗衣粉水浸泡一天,然後用淡水洗乾淨後,經常用手摩擦器物釉表,把沾在釉面上的“老泥”(污垢)擦掉,經常撫摸器物會使釉光逐漸回復。

三、由於近年大宗沉船“海撈瓷”例如廣東陽江“南海一號”沉船、福建“碗礁一號” 沉船的發現,加上05年06年嘉德拍賣行的成功拍賣,使“海撈瓷”大受藏家們的追捧。但隨之而來的“海撈瓷贗品”也大量進入古玩市場,但怎麼造假仿製,二年的時間不論如何仿製也無法達到“古瓷”的樣貌,特別是年代的風化。仿製品通過短短二年時間的海水浸泡,根本無法跟二、三百年時間浸泡的器物比擬,特別在胎釉上進行比較,即可明白這點:贗品的釉表光潔如新,釉面無有因鹹水腐蝕而脫皮的狀況,胎腳潮濕無有氧化層(無包漿),無法形成胎釉一體的感覺。

以上就是關於“清康雍乾三代“海撈瓷”的鑒定要點”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