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瓷器與原始瓷器有什麼不同
  • 22年4月1日 15:4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漢代瓷器綠釉瓷居多,也就是青瓷,與原始瓷器的區別如下

綠釉含氧化銅的石灰釉,在還原氣氛中呈紅色,在氧化氣氛中則呈綠色。我國傳統的綠釉和綠彩都是以銅作著色劑,屬於銅綠釉。 我國在漢代就已用銅作著色劑燒鉛綠釉,宋時瓷器上的綠釉已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綠燒成熟以前,所有的綠釉都呈深暗青綠色,沒有達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綠釉都是明清時期的產品。如高溫綠釉中的郎窯綠,蘋果綠,低溫綠釉中的孔雀綠、瓜皮綠和秋葵綠等等。孔雀綠亦稱“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淺二種;深者色蔥翠,釉內有細碎片紋,而且襯有醬白釉底,釉色鮮明艷麗;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綠。若將孔雀綠敷蓋於青花上,則青花色調變黑,頗有宋代磁州窯孔雀綠黑花的效果。

原始瓷

目前學術界基本一致的觀點認為,距今3500年左右商代的高溫青釉器物應該是瓷器。它們胎體堅硬,火侯高,不吸水或基本不吸水,物理性能更接近於瓷器,只是原料處理欠精,燒結程度稍差,故可稱為原始瓷。

原始瓷製坯的原料多數不做處理,胎質較粗,製作時通常採用泥條盤築的方法,輔助手工捏或者輪制,器形不規整,胎體厚薄不勻,器物內外施有薄釉,釉色有青、青黃、青綠、黃綠、綠褐、茶黃等;常見的紋飾有方格紋、籃紋、葉脈紋、鋸齒紋、弦紋、席紋、圓圈紋以及繩紋,與同期印紋硬陶的裝飾風格極為類似。原始瓷的胎骨比陶器細膩堅硬,叩之有金石之聲,釉色比陶光亮,施在器表和口沿部分。到了東漢時期,原始瓷逐漸被成熟的青瓷取代,由此我國開始出現了現在人們所說的瓷器,這時的瓷器採用瓷石或高嶺土作胎體坯料,用1180℃以上的溫度燒成,胎體施釉,釉胎結合緊密。

以上信息由古董台灣提供,如果想要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