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簡介
  • 21年5月26日 10:2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龍泉青瓷簡介,龍泉青瓷是中國漢族傳統制瓷珍品,南北朝時期,浙江龍泉人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製造青瓷。靖捨龍泉青瓷現階段的傑出代表早在南宋時燒製出晶瑩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到顛峰,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龍泉市燒製青瓷的古代窯址有500多處,龍泉市境內有360多處,史稱龍泉窯。

浙江龍泉當地漢族勞動人民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吸取越窯、婺窯、甌窯的制瓷經驗,開始燒製青瓷。龍泉查田下保村出土“永初元年”(420)墓葬品中有青瓷“雞首壺”、“雞冠壺”、“蓮瓣碗”等8件青瓷,皆灰胎青黃釉,為龍泉青瓷的創始年代提供了可靠例證。此時的龍泉窯業規模不大,操作簡單,製作粗糙。

經五代至北宋早期,龍泉窯業已初具規模,大窯、金村、安福等地已發現當時窯址49處,僅大窯(琉田)村就發現北宋中後期窯址12處。金村窯址最下層為北宋早期產品,皆淡青色釉青瓷。胎壁薄而堅硬,質地細膩,呈淡淡的灰白色。該時期以燒製民間瓷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為貢品。宋代莊季裕《雞肋篇》謂:“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乞討色,錢氏所貢,蓋同於此。”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

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兼理龍泉窯務。元祐七年(1092)龍泉至青田的在溪大規模疏浚整治。水上交通的開發,使龍泉窯沿大溪從南區向東區延伸,為龍泉青瓷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窯、定窯遭戰爭破壞和越窯、婺窯、甌窯相繼衰落,南宋統治者為解決財政困難,鼓勵外貿,因之龍泉窯進入鼎盛階段,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湧現,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窯場達260多處,遍佈縣境南區和東區沿溪一帶。窯場最多最密、產品質量最優為大窯、金村與查田溪口一帶,僅大窯村周圍已發現南宋窯場28處,大窯村後有土名“官廠”地,民間傳當時有“京官”住此監造青瓷。城東梧桐口村至武溪村有南宋窯址40餘處。其時,龍泉青瓷產品遠銷國內外。

以上就是關於“龍泉青瓷簡介”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