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鄧窯斗笠碗「樓台牡丹」紋溯源(共9張圖片)
  • 21年4月13日 12:1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牡丹在瓷器上作為裝飾紋樣始於唐(越窯)、盛於宋。北宋鄧窯豆青釉對枝“樓台牡丹紋”斗笠碗(圖1),口徑19.6、高7.6厘米;足徑6.2、內徑5.1、足高0.8、足厚0.4、釉厚0.1厘米。敞口,外撇,斜腹,灰胎,圈足,斗笠狀。削足規整,足底露胎呈褐色(窯粘),胎質堅密。通體施豆青釉,壁外素面,釉色豆青微泛黃,釉質瑩潤勻淨,溫潤光澤。碗口內區一周為雙線弦弧紋,內壁印花對折“樓台牡丹”紋,花朵飽滿富貴,枝葉繁縟,舒捲婀娜,華麗優美。花瓣自下而上,八層重瓣、重疊,花朵密集仰垂對稱,宛如樓台,故被考古專家稱之“樓台牡丹”。此件殘器斗笠碗由5個殘片拼粘而成,然仍不失為一件值得收藏研究的標本器。此類紋飾圖案,在鄧州古穰城西郊(明清古城)今鄧州團結路、江家坑遺址出土甚少。筆者曾見兩枚出土殘片(圖2),與耀州窯裝飾紋樣極為相似,展現出葉茂花繁、生意盎然的特寫方式。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檢測中心檢測:北宋鄧窯豆青釉,Al2O3(鋁)含量22.2、SiO2(硅)含量68.2、FeO(氧化鐵)含量1.7——這是北宋鄧窯豆青釉、灰胎的特徵。

圖1 北宋鄧窯豆青釉對枝“樓台牡丹”紋斗笠碗

圖2 兩枚北宋鄧窯青釉瓷片上的“樓台牡丹”紋

圖3 1984年耀州窯遺址出土的北宋中期印花“樓台牡丹”碗及碗心線描圖,耀州窯博物館藏

  追溯牡丹最早登上藝術殿堂始於東晉。牡丹大約在隋代進入宮苑,王應麟在《玉海》:“隋煬帝闢地200畝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牡丹20箱。”被譽為“才絕、畫絕、癡絕”(《晉書·顧愷之傳》)的顧愷之,在《洛神賦圖》中盡情描摹曹植與甄妃的同時,又畫洛水之畔幾株盛開牡丹陪襯。繼顧愷之後的“北齊楊子華亦畫牡丹”(唐劉禹錫《嘉話錄》),北宋蘇軾曾詠《牡丹》感歎:“丹青欲寫傾城色,世上今無楊子華。”因北齊“畫聖”“牡丹聖手”楊子華在長安等地畫許多牡丹壁畫,但時至今日已無蹤跡。此後,唐代邊鸞,五代徐熙,明代徐渭、陳淳,清代惲壽平,近代齊白石、王雪濤都畫過牡丹,這些作品或潤秀清雅或潑辣豪放,是中國繪畫藝術寶庫的奇葩。 

  中國古陶瓷以耀州窯為代表的“宋代六大窯系”耀眼奪目。宋元時期,耀州窯在瓷器上裝飾牡丹紋樣翹楚南北諸窯。耀州窯博物館藏1984年耀州窯遺址出土的印花“樓台牡丹”碗范,饅頭狀,胎質粉白,隆頂,平底,中空,面刻三朵折枝“樓台牡丹”,為北宋中期瓷器印花標本模具。鄧窯在宋元時期,屬北方耀州窯青瓷系,鄧州出土的豆青釉折枝“樓台牡丹”紋斗笠碗,是北方瓷器繪畫描摹、裝飾牡丹紋樣的文化藝術融合之佐證。(圖3) 

  關於“樓台牡丹”,既有隋代山東曹州說,又有唐宋河南洛陽說。曹州說:齊魯恆在椿樹上嫁接成功。三年之後,嫁接在椿樹上的牡丹開放,高過樓台,隋煬帝站在樓上賞花同在地上一樣,看得清清楚楚。人們稱“樓台牡丹”。河南洛陽說:張家的椿樹與旁邊的樓一般高,所以嫁接其上的牡丹新添有個別緻的品種“樓子牡丹”。北宋吳淑撰《江淮異人錄》:“張茂卿好事,因有一樓,四周列植奇花,接牡丹於椿樹之梢,花盛開時,延賓客,推樓玩賞。”明代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接花》:“……椿樹接者,高丈餘,可於樓上賞玩。唐人所謂樓子牡丹也。”清代余鵬年《曹州牡丹譜》亦載:“有用椿樹高五、七尺或丈餘者接之,可平樓檻,唐人謂樓子牡丹者。”洛陽研究牡丹專家認為,從植物科屬分類學上,椿樹屬苦木科臭椿屬落葉喬木,而牡丹是毛茛科(芍葯科),兩者砧木的親緣關係不具嫁接親和力。除非未來科技發達,運用細胞工程將椿樹基因移植到牡丹,才謂之“椿樹牡丹”或“牡丹椿樹”,但不肯定實現“樓台牡丹”的觀賞效果!歐陽修撰《洛陽牡丹記》是現存記載最早的牡丹嫁接繁殖史。 

  稽鄧州嫁接牡丹的花工,黃庭堅的《和師厚接花》詩有載:“妙手從心得,接花如有神。根株穰下土,顏色洛陽春。雍也本犁子,仲由元鄙人。升堂與入室,只在一揮斤。”“師厚”,宋代名臣謝濤之孫、謝絳長子,黃庭堅岳父謝景初(1020—1084),字師厚,定居鄧州。黃庭堅任葉縣令間,曾三次蒞鄧。“穰下”,即古鄧州穰縣。此詩不難看出,在黃庭堅筆下的鄧州接花工,應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大國工匠”。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