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耀州窯瓷器鑒定真假的方法
  • 20年1月18日 03:2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唐代耀州窯瓷器鑒定真假的方法,唐代開始燒製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綠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時期,據記載且為朝廷燒造“貢瓷”。金代延續北宋時期繼續發展,元代開始轉型,走向末落,經明代、清代,終於民國。那麼唐代耀州窯瓷器鑒定真假的方法是什麼呢?

1、器胎特徵:早期多呈深灰色,僅少數為灰、黃色,胎質比較粗糙,有顆粒狀石英和少量較大氣孔,燒成後往往有點狀鐵斑痕出現。盛唐青瓷,胎呈淡黃色,較粗糙,胎土不太均勻,內可見氣泡和顆粒狀物質。到中晚唐時,胎質漸密,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現小的點狀鐵斑。

2、器釉特徵:盛唐青瓷,釉料不夠精細,釉色青褐或青黃,透明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澤,甚至出現木光。中晚唐時,青瓷釉呈灰綠、灰青或青中顯灰色,釉薄,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

3、造型特徵:中唐以前造型較少,均為厚壁,以後造型漸多,器壁漸薄。

4、裝飾手法:貼花、繪彩、並開始劃花和戳印花。

5、裝燒工藝特徵:唐代主要採用三足支墊方法,燒成後盤碗內底中心均留有三點燒痕。

6、施釉特徵:初唐施於口下,後漸向下發展;中唐時,器外大部飾釉,僅眮下和器底露胎;中唐以前,施釉不均勻,見有垂釉和流淌現象。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變為通體施釉。

7、底足特徵: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假圈足),到中晚唐時期,盤碗底足為流行的寬矮圈足(玉璧型底),這種玉璧型底的發展規律是,時代早則挖足淺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別寬,時代晚則挖足漸深,玉璧足漸窄,晚唐時圈足演變為細窄的玉環底。在整個唐代,該窯底足都做大底,器底露胎。

8、產品特徵:瓷器有,黑、白、青、黃褐、花釉、茶葉沫、外白內黑、外青內黑、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繪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綠彩等高溫釉瓷,還有唐三彩、低溫單彩釉和硫璃瓦等。

以上就是關於“唐代耀州窯瓷器鑒定真假的方法”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