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傅抱石書畫作品在精品書畫拍賣會上總是受到熱烈追捧,一直是書畫收藏界的龍頭,拍賣價格少也能上百萬,多則上千萬,傅抱石書畫作品鑒定就非常重要,要不買到假的課真就成了冤大頭了,這樣的事也經常發生。那麼傅抱石書畫作品鑒定該怎麼入手呢?
傅抱石書畫作品鑒定:識畫先認人
江蘇省傅抱石紀念館館長徐善先生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開始研究「傅畫」。徐善說,要鑒定傅抱石的作品,首先要對傅抱石的作品有深刻的認識,至少要對傅抱石先生的生平和藝術活動、藝術創作有所瞭解。
傅抱石生於1904年,卒於1965年,約1923年自號「抱石齋主人」。1981年金陵書畫社出版《傅抱石畫集》開首的山水四條屏,可能是目前存世的傅抱石最早的作品。
傅抱石1934 年留學日本,期間在東京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展出作品約170餘件,1935年7月回國,約有五、六十件作品留在了日本;1936年在江西南昌舉辦畫 展;1942年在重慶夫子池勵志社大廈舉辦了著名的壬午重慶畫展;以後又分別在重慶、成都、昆明、南昌、上海等地舉辦畫展。據統計,1949年以前傅抱石舉辦的大小畫展不下10次,問世作品千件以上。作品大部分被當時的各國外交使節、外國友人、國內收藏家和當時政界、文化界要人收藏。
1949年以後,傅抱石創作力不減,當時出版的《寫生畫集》就有不下五種之多。1961年他還在南京等地舉辦傅抱石東北寫生畫展。在其最後的16年藝術創作活動中,問世作品也達千件以上。
傅抱石書畫作品鑒定:「傅畫」用紙獨特
與印章和款識相比,作畫用紙對鑒定傅抱石的作品真假有更大的意義。傅抱石比較喜歡用墨色反映好且厚實的紙,皮紙就符合這個標準。據考證,傅抱石用的皮紙,抗戰前後多是貴州、四川產的「土紙」。
傅抱石喜歡用較厚實的紙張,因為較厚實的紙張才「吃得消」他獨特的用筆方式:下筆重,速度快,猛刷猛掃,反覆加工等。傅抱石用的部分紙張厚度如同托裱的鏡片。
皮紙較厚,可以比較容易揭開,一分為二,乃至一分為三。但這類紙張尺幅都不很大,且沒有一定的尺寸規範,顯然都產自民間作坊。傅抱石曾利用皮紙的這一特性,畫完之後將作品一揭為二,這樣,上面的一層原作便產生了一種特別明快、水淋的感覺。有時傅抱石會把第二層也加工成畫。我們有時在某些畫冊上看到兩張幾乎一模一樣的傅抱石作品,只是墨色感覺相異,就屬這種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這種「揭紙」情況之外,傅抱石畫中造型和筆墨幾乎完全一樣的人物是不存在的,山、水、樹、石部分的「克隆」則更不可能。
傅抱石書畫作品鑒定:莫輕信印章和款識
在過去的書畫鑒定中,印章和款識似乎是較有力的旁證,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這些已經成為過去。專家提醒收藏愛好者,在對傅抱石畫作進行鑒定時,切不可輕信印章和款識。
徐善介紹,兩年前,有一個地方舉辦的「傅抱石金剛坡時期作品特展」宣稱一下子要展出65件作品。後來經專家鑒定,展出的作品竟然都是贗品,但如果僅憑印章和款識辨別,這些作品都能矇混過關。
專家說,目前照相製版的印章以手工加蓋後已無法鑒定真偽。經常用印章的書畫家都有體會:一方印章,即便是真品,因用印時的手法、環境、襯墊、時間不同都可能印出不盡相同的印跡,所以即便在照相製版技術應用前,印章對鑒別作品來說也只能是個參考。
款識也沒有很大的佐證力量。特別對窮款(很少的落款)或題識不多的款書,收藏者在鑒定時要十分小心才行,如傅抱石四十年代前後喜用的篆書款就被很多造假者模仿。
傅抱石書畫作品鑒定,採用以上幾點,應該可以得到初步的一些結果,實在拿不準可以去找一些對傅抱石書畫作品鑒定有專門研究的藏友一同探討,傅抱石書畫作品收藏可不是小事,這個價格相當大,一旦上當走眼,損失可不是小數目。名家名作書畫作品歷來都是造假者最熱衷的品種,利潤大呀,所以各位書畫收藏愛好者可要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