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代永樂朝跨越了二十二年,永樂瓷是明清最重要的青花瓷產品。隨著景德鎮瓷器業的昌盛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永樂瓷以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宣德青花瓷一道被稱為開創了中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接下來本文將重點講述鑒定永樂瓷器的五種方法。
一:永樂瓷鑒定之胎釉,永樂瓷胎質潔白釉面細潤
永樂瓷器胎體變薄,胎質乾澀有空隙,胎色趨於潔白,生燒現象已不常見,這主要是對窯溫及室內氣氛的控制較前朝有了進步。
青花瓷器釉面較厚,釉質細膩平滑,釉色多白中泛青,個別有細碎無色的自然開片。
白釉瓷器釉質肥潤細膩,器物上可見縮釉點。
紅釉瓷器釉面均勻,口沿一圈白釉,俗稱「燈草口」,微泛青,器物底邊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齊,並泛蝦青色。
二:永樂瓷鑒定之紋飾,永樂瓷紋飾疏朗,線條纖細流暢
永樂官窯與民窯常用的裝飾,有海水、卷草、纏枝蓮、竹石芭蕉、折枝枇杷、蓮瓣、洋蓮、暗龍等。青花紋飾線條纖細、清晰,所用金彩成色足赤,紅彩色鮮。多見纏枝四季花和折枝瓜果為主的裝飾紋飾圖案。永樂時期紋飾裝飾佈局大多比較疏朗,瓷器裝飾線條一般比較纖細流暢。常見繪鋸齒狀葉紋,有別於宣德時期。蓮瓣紋繪畫大多勾線填色,回紋一改洪武時期兩個一組的畫法,大多連續不斷。青花弦紋線,線條不十分均勻,給人一種古拙之感。龍紋很雄壯,龍頭有豎發的處理,龍頸、龍身較元代雄壯,但少了幾分矯健,龍爪依然很有力度,除五爪外,也有三爪、四爪。青花瓷器紋飾用軟筆勾勒,線條流暢,多用沒骨畫法,即不用勾線填色,一筆點畫而成。有些紋飾填色使用小筆填繪,形成深淡的筆觸。
三:永樂瓷鑒定之工藝,砂底細白,撫摸如糯米粉的感覺
永樂時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兩種,釉底釉質細膩、光滑,積釉處泛青,呈湖水綠色。砂底細白,撫摸極為細膩,如糯米粉的感覺。由於胎土中含微量雜質,偶見褐色星點。器物底足採用平削的手法,足牆較寬。圈足露胎處泛橙色火石紅,足跡露胎處可見護胎釉。除盤碗類小件器物,由於當時工具所限,大件器物底足修足並不十分規整,盤碗類內底面器壁與器底相接處有一周下凹,俗稱「月亮底」,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於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永樂時期工藝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顯。器物裡釉依然平滑細膩,並可見白色絞絲紋,甜白釉薄胎器也稱「半脫胎器」,迎光透視,並不全透亮,由於器物底部胎質較厚,透光度較差,器物稜角處如有青花線,線條發黑,鐵銹斑凝結現象嚴重。永樂青花在陽光下看,泛雪青色,青花紋飾線條上鐵銹斑自然分佈,像墨點在生宣紙上,自然暈散的感覺,呈放射狀,有毛邊現象,用刻劃、模印裝飾的器物,紋飾不明顯,有時需借助燈光才可發現。
四:永樂瓷鑒定之款識,永樂時期瓷器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
於官窯瓷器上書寫帝王年號款當始於本朝,在器物上模印、錐拱或以青花書寫「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如壓手杯內底心書青花「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曾將永樂篆書年款的特徵編成口訣「永樂年款卻領先,印刻暗款凸凹全。壓杯青篆在內心,不是確知不胡言。」但永樂朝瓷器絕大多數不落款。永樂瓷器的底款在起筆和落筆的點上呈現出尖狀,折角的位置一般都是圓角,字體的結構非常的嚴謹。這裡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永樂款的四字外圍是有一種單線圈,然後加火焰紋或蓮瓣紋裝飾的。
五:永樂瓷鑒定之底足,永樂民窯瓷器底足施釉稀薄
永樂民窯瓷器遺存較多,但仍以盤碗高足杯常見,造型較前朝圓潤、靈巧。洪武時期常見的折腰盤已不見。永樂民窯瓷的胎土淘煉粗糙,胎質乾澀,間有空隙,釉面光潔,釉色灰青,底足施釉稀薄,足牆較厚,平削足,也有底足無釉,但中心已無明顯雞心狀突起;此時紋飾常見碗心書寫「福」、「壽」字,也有繪月映梅、蘭草。碗外壁裝飾較洪武時豐富,見有纏枝蓮、結帶繡球等。底足外足牆無青花圈線。畫法用筆簡練、樸實無華,俗稱「一筆點畫」,即在繪畫中沒有勾、勒、點、染,直接繪畫使紋飾一氣呵成。青花用料為國產的「土青」,色調普遍晦暗,常見有藍中泛灰黑和藍中泛灰兩種青花髮色,凝聚出黑褐色斑點、但無暈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