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型瓷器紋飾特徵(共7張圖片)
  • 18年1月24日 17:4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紋飾是瓷器鑒定的一個有力鑒定要點。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紋飾特徵,能夠正確辨認瓷器上的紋飾,對收藏瓷器的愛好者來講,猶如魚得水。筆者就多年的收藏體會,對元「至正型」的紋飾特徵總結如下:   

 

  大花大葉。牡丹花多見,花朵內一般留白而不填滿色,有的在外部還框以留白邊線。山石、海水、人物、動物紋等亦相類,即紋飾內露白,有的在外部或局部處加有留白勾邊。纏枝蓮葉子肥碩,呈規整的葫蘆形。葉子填滿色,並有一至五個尖瓣。 

 

  變形蓮瓣。有的為一組,有的為上下兩組,構成對應的仰、覆蓮瓣紋邊飾。除大盤以外,其他元代器物上的蓮瓣紋邊飾均作單體排列,蓮瓣間留有空隙。蓮瓣內紋樣豐富,多數畫垂雲紋與環狀的飾物,有的蓮瓣內加繪珊瑚、銀錠、雙角、火珠、火焰、火輪、蓮花、雙錢等圖案,亦即後世稱謂的「八大碼」。洪武年起,除部分執壺和盞托外,瓶、罐、盤及碗的蓮瓣邊飾均呈併攏型。這種繪畫貫穿於明清兩代。

  

  海水紋。海浪澎湃,浪尖高聳。海水多數繪成漩渦狀,形如人的指紋,有的形如豎發。海水紋洪武時少見,永、宣年間盛行。  

  蕉葉。元代的蕉葉邊飾多作分開狀排列,葉與葉間留有空隙。亦有少量葉瓣呈併攏型,或葉與葉作重疊狀。但不管作何種形式的排列,元蕉葉的主脈,均以粗壯的實線表示之。洪武年起,蕉葉邊飾的葉瓣絕大多數呈重疊狀,偶爾才有併攏型的,而且主脈紋均留白,呈中空型。  

  芭蕉樹。多見於繪人物紋的玉壺春瓶、梅瓶、罐及瓜果紋大盤。樹的造型高大、筆意蒼勁,或以整株面目為主題紋,或作主紋的襯景。然所謂整株,其下部的主幹無不被山石或洞石遮住而隱去。小株的芭蕉樹也只見有葉而不見樹幹。洪武朝,始為真正整株,能見到芭蕉樹的全貌。  

  如意雲頭(亦稱雲頭紋、雲肩紋、垂雲紋)。其雲頭與兩雲腳相交之尖頭的指向前後相背,即如意雲頭紋的頭同腳的尖頭所指的方向相反,很少有例外。洪武時,雲頭紋兩雲腳間相交的尖頭與雲頭,均指向一致,絕無例外,並沿襲至永宣。成化年起,如意雲頭的兩尖頭指向既有相背的,亦有朝向一致的。 

 

  回紋。由單體回紋以間斷排列的形式組成邊飾。有的回紋呈規矩的方形,有的為減筆式回紋,有的回紋以變形手法繪製。入明後,洪武官窯立即改變元代回紋的獨立(單體)間斷排列形式,為一正一反兩方相連的回紋邊飾。明永樂時,回紋邊飾以兩方相連為主,同時又出現一筆環連的回紋邊飾。明宣德以後,除少數回紋仍作一正一反的兩方相連外,多數回紋呈整圈一筆環連式,並延續至清末。  

  龍紋。細長身軀,且細頸、細腿、細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體態輕盈。頭較小,長鹿角,張口,吐舌,龍的下顎有須,上頜一般無須,但至正十一年銘標準器的龍上頜有雙須。龍身鱗片分兩種,以網狀細鱗片多見,留白的大鱗片少見,後者龍紋更加精美。龍有背鰭,腹下通常無橫紋帶。胸與背部常飾有火焰狀飄帶。肘部有長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龍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罕見。  

  元青花中的玉壺春瓶和出戟尊,器物的內口沿常常加繪一道雲頭紋或卷草紋邊飾。入明後,此類內邊飾現象仍存在於洪武朝的玉壺春瓶上,洪武後則消失。  

  以上為元末「至正型」紋飾特徵。從中不難發現,明初洪武瓷與元末至正型器紋飾上的差異十分顯著。這一現象同許多清三代瓷器因為沿襲明天啟崇禎花樣和摹仿明永宣及嘉萬紋飾導致後世難分明清兩朝器物年代的狀況,截然相反。由此說明,瓷器鑒定僅僅*大致看懂了一些花紋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讀解出器物潛存於花紋、胎、釉、形等細微處的一系列內在信息,這樣才不會因表象而錯亂。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