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邊疆的國寶級文物,不同於中原文化的另類風格(共9張圖片)
  • 17年11月27日 15:1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阿魯柴登匈奴古墓中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鷹形金冠飾,是匈奴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稀世珍品,是迄今所見的唯一的「胡冠」。

龍首銅灶,1993年出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銅灶的出土在我國算是少數,這件龍首銅灶質地較好,鑄造精良,實屬上乘之作。現藏內蒙古博物院。

豎耳深腹烹牛鍋,系1953 年貴州省博物館建立籌備處時,由省文教廳撥交的,現藏貴州省博物館。

1963年,這把陰陽短劍出土於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南山根遺址,早期藏於寧城縣文化館,現藏於內蒙古博物院。

晉寧石寨山古墓群是滇人的基地,分佈在雲南滇池及其附近地區的一個古老部落。其中這件青銅騎士貯貝器則是墓群出土文物中的佼佼者,現藏雲南省博物館。

1976年,在清理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時,發現了大批文物,其中這件鎏金鑲珠銀質「金翅鳥」,最能代表大理傳統風格,是大理國時期的藝術珍品。現藏雲南省博物館。

人像彩陶罐,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師趙村遺址是馬家窯文化遺址之一,出土了2000多件重要文物,其中包括這件人像彩陶罐,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塑繪人像之一。

雙人連獸玉玦,這件玉飾出土於台灣史前卑南文化的一處遺址中。卑南文化是台灣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範圍最大、文化遺址遺留最多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距今大約五千至兩千年。

1986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兩座遼墓,出土兩套金面具,出土時均覆蓋在死者面部,由薄金片錘打而成,反映了契丹族和漢族之間的文化融合和交流。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