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彩陶紋樣有哪些樣式(1張圖片)
  • 17年11月25日 06:1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彩陶是中國古代文明陶瓷的經典之作,彩陶紋飾精美,顏色艷麗,很多藝術特點在6000後的今天仍然是主流紋飾。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紋飾如果按表現手法,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較為具象的自然紋樣(或象生紋樣〉,包括動物、植物、人物、自然景物;一類是較為抽像的幾何紋樣,如方形、圓形、菱形、三角形、多邊形等等。單從數量來看,彩陶中幾何紋飾要多於自然紋飾。自然紋飾和幾何紋飾的區別不是絕對的,前者是後者產生的基礎之一,而二者又都是對物象的觀察、構形的結果。
       如果按內容來分類,彩陶紋樣可以概括為幾何紋樣、動物紋樣、植物紋樣以及它們的組合與變形紋樣,還有一些是想像的形象和圖案。在紋飾內容的對比上,像生紋樣〔動物、植物、人物、景物)和幾何紋樣中, 幾何紋樣佔大多數,而像生紋樣中植物又佔大多數。動物、人物較少, 但因較為具象而引人注目。這些紋樣帶有鮮明的原始文化的特點,有些則帶有神秘色彩。
宜物紋樣
宜物紋飾一般是取植物的富有特徵的局部加以構形而成。植物紋較之動物紋更易於描繪,也利於組成各種圖案。因之在彩陶紋飾中也較為普遍。植物紋大都在基本定型 後成為紋樣的母題,由母題又不斷生發演化出新的具體的圖案。可以說,彩陶的植物紋樣千變萬化。「一種對創作母題不斷重複的表達興趣,是對自然人化的不斷認可,即自然物象經過人化『自娛』處理後轉換成個體心象,傳遞出人的生命訊息與情態類型:植物紋樣繁多的現象可能體現了原始人與自然的親情關係。
       常見的植物紋樣母題有:花瓣紋、豆莢紋、花葉紋、谷紋、葉形紋、葉莖紋、花卉紋、樹紋、勾葉紋,還有禾苗紋、草木紋、籐須紋等 等。其中最多見的有花瓣紋、豆莢紋、葉形紋、勾葉紋等。每一種紋樣又有多種變體和組合方式。這一方面說明植物是原始先民較易細緻觀察的物象,對其特徵的把握較為準確,另一方面說明在從觀象到構形中, 植物形也是較易把握和變形的,植物的葉、花、莖等物象本身的規則也便於掌握。植物本身較多裝飾性因素。這或許可以部分地說明,原始先民在彩陶紋飾中對美的、賞心悅目的效果的追求。
動物紋樣
       動物紋樣屬於象生紋樣,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將動物形象運用寫實的手法使之具象「再現」,一種是對動物形象的抽像變形,這類紋飾較前者為多。
       動物紋樣在原始時代,其涵義也許是多樣的,它除了有裝飾意味之外,還與當時人們的精神世界有著特殊的聯繫。比如,它可能是圖騰崇拜的反映,如巴贊所說,「先在宗教中繼而在藝術中給動物以重要的地位,是另一個特性,它將最早的文明與史前時代聯結起來。在原始人看來,獸的力量是神的力量之標誌」。彩陶中魚紋、蛙紋、鳥紋是彩陶中最多見的動物形象,其次還有鹿紋、鮑魚、狗紋、蟲紋等。
      1,魚紋及其變體 魚紋以仰韶文化節坡類型彩陶中最為多見和典型。主要是象生形魚紋,並有不同程度的變體抽像。最著名的有「人面 魚紋」(或「人面含魚」〉圖案。把魚紋與人面巧妙組合,兩條象生魚在人面的兩耳或雙鰓處相對,構成人的雙耳或口,組成一幅神秘的頗具裝飾風格的圖案。它是彩陶中最具魅力的紋飾之一。半坡的彩陶器中還有許多生動的魚的變形紋飾,或靜心平潛,或翻騰躍動,十分生動。有學者認為,半坡彩陶負紋基本寫實的有單體龜紋、雙體龜紋、二體魚紋,四體魚紋的四個龜頭也表現出一定的寫實性。這些魚紋都楚朝著抽像化的魚紋演變。另外,在葉肅大地灣遺址中還出土了有一對游魚游動的陶器。大量的魚紋的出現,一般被認為與原始人的生殖崇拜有關, 因為負多子多產,龜又與生殖器相似,所以魚是生殖崇拜的象徵。
       2,鳥紋及其變體鳥紋及其變體,以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中最為典型。多見的鳥紋大都是變形或抽像的紋飾,只是各自的程度不同。 較為寫實的大多畫出鳥的基本形體和羽毛狀,一般從正面或側面兩個視 角表現飛鳥的動勢。從正面的鳥展翅起飛,可見鳥的頭、雙翅、雙爪和尾,抽像變形明顯;從側面的則保留著明顯的鳥的輪廓,在此基礎七變成一定的圖案紋飾。晚期的鳥紋,演變成示意性的幾何紋樣,並被組合在不同的幾何形圖案中。在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和馬家窯類型中亦有鳥紋。鳥紋中最為具象的是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出土的「鸛魚石斧圖」,它描繪在彩陶缸上,這已不是一般的紋飾,而是繪畫了。關於它的意蘊有諸多不同的見解。島紋同魚紋一樣,對其繪彩的手法和含義的研究最具吸引力,有學者認為,它們都可能與生殖崇拜有關。
       另外,還有一種較特殊的「陽鳥花紋」,即鳥紋和太陽紋的組合紋飾。這多見於河南鄭州大例村文化中的彩陶紋飾,屬仰韶文化。這裡的鳥紋經過提煉或者誇張,鳥身被不斷拉長,細足越來越多,而鳥往往與太陽合為一體,可能含有特殊的意義。
       3,蛙紋及其變體 蛙紋及其變體在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中就已出現,但較為集中和典型的蛙紋是在馬家窯文化中的彩陶紋飾。 最早的蚌紋見於陝兩省臨潼姜寨遺址半坡期,這時的蛙紋是一種完全寫實的圖案,並與魚紋同繪於一彩陶盆內。經過廟底溝期到馬家窯時期,蛙紋已有較大的變化,著重於寫意或圖案的組合,後來又出現了蛻化的趨勢。馬家窯文化中的蛙紋很少有重複的,形態生動。半山、馬廠早期 蛙紋,「多以黑紅兩彩相配,蛙身以較寬的豎線條繪出,有的是兩道黑彩夾一道紅彩;蛙的四肢代以波折紋,在足端往往繪出趾,其數四、五不等;蛙頭部常繪成象形的圓圈,有的還在圓圈內填充其他圖案。馬廠中期的蛙紋更加簡潔,多用單彩、單線繪出,大部分已不繪頭部,從器物造型和構圖特點來看,當時是以陶器的頭部、頸部充作蛙頭了。使圖案的佈局與陶器形體的結合更加緊密、自然。到馬廠後期,蛙紋的結構鬆散,繪圖草率,有的圖案介於蛙紋、波折紋兩者之間」。總的來說,到馬家窯文化後期的彩陶,蛙紋巳成變形的圖案,寫實蛙紋已比較少見。
       按現代人的審美觀點來看,或者按照器物裝飾紋樣的特點來說,馬家窯蚌紋相當美觀,富於裝飾意味,而馬廠、半山的蛙紋,特別是所謂擬人紋或變形蚌紋,則更多象徵意味,它並不以美觀和裝飾性為特點, 而是似乎在喪達一種意蘊。蛙紋在這時已不是曲線美,而是直線的變 化,更多的是一種明顯地甚至生硬的結構輪廓。在紋飾中,馬廠蛙紋可能是較少美的追求而更多象徵符號色彩的紋飾。
      鯢魚紋或變體鯢魚紋,也稱人面魚身紋,有鯢魚頭、身、尾與腳爪。爪有兩個、四個或六個。細部具體細緻,形象完整逼真,是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彩陶中最具特色的動物紋樣。鯢魚又稱娃娃魚,曾分佈於甘肅天水與武都地區,現仍有存活,與彩陶上,所繪形象吻合。有人認為,鯢魚紋是深化了的動物,或者是人格化的動物神,也可能是當時人們圖騰崇拜的對象。除了以上主要的幾種動物紋飾外,羊紋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中見到,四隻羊均等地分別繪於彩陶盆內壁的四角,其形態類似於巖畫動物的「剪影」,較為寫實。狗紋在馬家窯文化彩陶中見到。另外還有一些動物紋飾,是取動物的一部分,或者重新組合的紋樣,如無頭或者二足的蛙狀紋,雙頭六足的獸紋,不對稱多足爬蟲紋等。
人物紋樣
 以人物為對象的紋飾數量少,但其紋飾技巧和含義重大。最著名的,一是出土於西安半坡的「人面魚紋」,二是出土於青海的彩盆舞蹈圖。
       「人面魚紋」從20世紀50年代首次出土後,後又在陝西臨潼縣姜寨村、寶雞北首嶺、漢中西鄉縣何家灣等遺址發現,已公佈的有十幾種。這些人面和魚紋的組合方式大同小異,其圖案一般都是圓圓的臉盤,頭頂有黑色正三角形(外有類似漢字「非」字形裝飾〕,眼睛多用直線表示,鼻子成「丄」形或垂三角,嘴部在黑底上露齒中間收縮進的「口」形,兩腮處各銜簡化的魚形紋,耳部有的以一條線翹出彎曲成鉤形,有的在鉤形頂端兩邊再銜一條「魚」。「人」的面部顯得安詳,似閉著眼睛或是熟睡。這種形象在稍後出土的彩陶中,有的變為眼睛睜圓,嘴也張開,而兩腮的魚形已成簡單的尾巴。前後相比,前者顯得神秘而又巧妙,後者則有些怪異和粗率。關於這個紋飾,自出土之後,眾說紛紜,至今莫衷一逛。
        舞蹈彩盆圖是又一著名的以人為主體的紋飾。五人一組,手拉手成列,每人身後(身下)有從不同方向擺動的「尾飾」。這種隊列共三組,繪於彩陶內壁。關於這個紋飾,一般認為表現了原始樂舞(李澤厚〕,但也有認為是表現了生殖崇拜(趙國華)。類似的圖案1995年又在青海省同德縣巴溝鄉團村宗日遺址出土。該舞蹈紋彩陶盆細泥紅陶質,大口,多唇,小平底,施黑彩,內壁飾兩組11人手拉手的舞蹈紋圖案。據測定約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另在甘肅武威出土過9人一組的舞蹈紋圖案。
       此外,彩陶人物紋飾還在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中見到,這就是被稱為「X光人形」的紋飾:人形呈圓形頭,無五官,胳膊下彎,腿彎曲,雙手手指和腳趾伸開。如果算著人形,這也只是一個骨骼。另在辛店文化彩陶上有類似於巖畫人物的人體紋飾,頭呈圓形或小三角形,上身為倒三角,下身為正三角,使腰肢顯得很細,分腿伸手。這些人物紋飾是對人體輪廓的主要方面的把握和造型。
幾何紋樣
    幾何紋樣占彩陶紋樣的絕大部分。它主要是由線的長短、粗細、曲折、橫豎、交叉和圓點等相互規則的排列組合而成。
方形及其變體的幾何紋飾,按其外形來說,有席紋,籃紋,編織紋,網格紋,棋盤形紋,窗欞紋、回紋,方格紋,古錢紋等。
圓形及其變體的幾何紋樣,有圓點紋,同心圓紋,半圓紋,圓圈紋,多圈同心圓紋,大圓圈紋,圓點鉤葉紋,螺旋形紋,四大圈紋,渦紋等等。
       弧形紋,有垂弧紋,凸弧紋,垂帳紋,連弧紋等等。
      菱形紋,有菱格網紋,格花菱田紋等。?
      多邊紋,有三角紋,六角星,八角星,8字形紋,十字形紋,米字紋,X形紋,S形紋,人形紋,交叉紋,心形紋,弧邊三角形紋,萬字形紋,舟形紋,∞形紋,羽狀形紋,鋸齒形紋,曲折紋,鉤連紋,條帶紋,寬帶紋,平行線紋,豎行先紋,斜線三角紋,平行條紋,弦紋,雲雷紋,篦紋,貝紋,波紋等等。
 彩色陶瓷中的自然紋樣是原始先民「觀物取象」創造的紋樣,帶有象形的明顯特徵;但是它們又都具有裝飾的目的和特點,經過了一定的簡化而成圖案。自然紋樣以動植物為最多,景物次之;而人物形象一般來說不以圖案形式裝飾器物,而往往是單獨紋祥,與器物渾然一體。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作用是葬具,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新石器 新石器時代前期 仰韶文化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紅色,口沿處繪間斷黑綵帶,彩陶紋樣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髮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樑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另外,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整個畫面構圖自由,極富動感,圖案簡潔並充滿奇幻色彩。
       古代半坡人在許多陶盆上都畫有魚紋和網紋圖案,這應與當時的圖騰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半坡人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過著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生活,兼營採集和漁獵,這種魚紋裝飾是他們生活的寫照。
仰韶文化的彩陶圖案中有大量的動物形紋飾,如魚、鹿、蛙等,以魚紋最為典型。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公認的彩陶藝術精品。類似內容的彩陶盆在遺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很像一種特製的葬具。人面由人魚合體而成,人頭裝束奇特,像是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具有巫師的身份特徵,因此這類圖畫一般被認為象徵著巫師請魚神附體,為夭折的兒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認為人面與魚紋共存構成人魚合體,寓意魚已經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為圖騰來加以崇拜。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