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共19張圖片)
  • 17年10月28日 09:5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金代瓷器是中國陶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代的制瓷業是在金佔領了遼、宋等北方地區以後,利用漢族工匠逐步發展起來的。金朝在鞏固了政權以後,又推行了一系列安撫漢人和發展經濟的政策,經濟得以復甦,制瓷業也開始恢復起來。到了金世宗、金章宗時期,曾經三十年無戰事,國泰民安,使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手工業達到了金朝的最高水平,也刺激了制瓷業的發展。

金代瓷業是在宋代北方窯系的基礎上繼承發展起來的。而在河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定窯和磁州窯。金代定瓷,胎質細白,釉面潤澤,多呈乳白色,有的釉面有垂淚痕,製作規整精巧,裝飾技法絢麗多姿。從胎質、釉色和花紋裝飾上看,金代定瓷與北宋定瓷沒有太大差別,因此,金代定瓷是北宋定瓷的直接繼承。

金代磁州窯繼承了宋代磁州窯的技藝與成就,在裝飾、釉色、造型等方面,體現了以漢族為主兼融合女真族的特點,把磁州窯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尤其是代表磁州窯特色的白地黑花的裝飾技法,正是在金代大放異彩,充分展示出它那瀟灑飄逸、自由豪放的風格。被稱作磁州窯代表器物的瓷枕,尤其是白地黑花瓷枕,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產最多,特色最為明顯,所以說金代是磁州窯承前啟後的黃金時期。

金代瓷器造型,以實用為突出特點,以生活用瓷中的碗、盤、罐、瓶、壺為多,其次有瓷枕、杯、洗、爐、盞托和玩具等等。金代瓷器的紋飾以日趨簡化為總趨勢,以纏枝花卉為主流,其次有文字、人物、嬰戲蓮、水波、魚鴨、犀牛望月等等。在裝飾技法上,有刻花、劃花、印花、剔花、筆繪、素貼、加彩和絞釉等等。其中刻花和劃花以定窯為突出。

金代定窯醬釉刻蓮瓣紋腰鼓,長30.5厘米,鼓面直徑12厘米。該鼓兩端粗、中間細,中空,通體施醬釉,兩端分別刻劃弦紋及蓮瓣紋,紋飾清晰婉轉,簡潔豪放,線條流暢,充分顯示了定窯刻劃花技術的嫻熟,是定窯器中的稀少珍品。該鼓造型、工藝符合宋代人清逸典雅的審美情趣,既具實用性又美觀大方。此類定窯製品傳世極少,應是定窯仿磁州窯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可謂珍貴的上乘之作。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腰鼓,又名拍鼓。古代打擊樂器。起源於印度,由西域傳入。唐宋遼金時期較為流行。此器造型、工藝符合宋代人清逸典雅的審美情趣,既具實用性又美觀大方。此類定窯製品傳世極少,應是定窯仿磁州窯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可謂十分珍貴的上乘之作。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定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位於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川村一帶,古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於晚唐,極盛於北宋,終於元代,歷經七百餘年時間。定瓷一度成為北宋宮廷御用品。定窯以燒製白瓷為主,同時還兼燒醬、紅、黑、綠等各種名貴的色釉瓷。燒造器物除盤、碗、罐、盒、壺、枕、瓶、腰鼓等日常用品外,還有淨瓶、爐、海螺等佛前供器,造型豐富多樣,裝飾手法繁多,主要是模印貼花、劃花、刻花、浮雕四種,可謂風格各異。

金代定窯白釉刻萱草紋盤,口徑11、高2厘米。侈口,直壁下收,平底。通體施白釉,芒口。器型規整典雅,胎體潔白細緻。內、外壁皆光素無紋。盤心刻萱草紋,線條酣暢流利,紋飾纖細清秀,構圖自然生動,雖寥寥幾筆,但神韻俱佳。此盤採用覆燒工藝,即將口部朝下倒扣裝燒。覆燒時,為防止盤口沿與支圈粘連,口沿不施釉,以致露出骨胎,形成毛澀的「芒口」。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萱草,又名「諼草」、「忘憂草」。《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朱熹注曰:「諼草,令人忘憂。」《博物誌》記載:「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故萱草紋寓意「忘憂、歡樂」。萱草又名「宜男草」,《風土記》云:「妊婦佩其草則生男」,故稱此名。古人認為懷孕婦女佩帶萱草可以生男孩,因此萱草紋又寓意「宜子孫」,有希冀多子多孫、子孫繁衍綿長的美好願望。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在宋代五大名窯中,定窯是唯一燒造白瓷的窯場。《歸潛志》曰:「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定窯白瓷,質地潔白細膩,造型規整纖巧。裝飾手法以白釉刻、劃花和印花為主,典雅大方,生動自然,富有立體感。北宋以後,採用覆燒法,致使盤、碗等口部無釉,俗稱「芒口」。定瓷為避其芒,高檔瓷器鑲金口或銀口,堪稱珍品。《吳越備史》記載:「九月十一日,王進朝,謝於崇敬殿,復上金裝定器二千事。」此處之「金裝定器」,即指鑲有金口的定窯瓷器。

金代磁州窯白地褐彩文字紋虎形枕,長31.5、寬18、高9厘米。枕呈臥虎形,虎尾盤至身前近肘部,四肢匍匐,全身繪褐色虎皮紋。虎背為枕面,中心自右向左豎行草書七言氣候歌「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後無霜落葉遲」,運筆瀟灑嫻熟,轉折流暢,一氣呵成。氣候歌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觀測天象、察看物候、體驗寒暑、把握時令等總結出的諺語。瓷器上書寫民謠諺語等文字,為磁州窯身為民窯的典型特徵。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一直以虎、獅等為神獸,認為可以鎮宅守戶。因此,這類以猛虎為造型的瓷枕,含有除魔避邪、逢凶化吉的寓意。該老虎雖作伏臥的姿勢,但不失威嚴氣勢,好像隨時準備一躍而起,撲向妖魔鬼怪。該枕在表現虎的神韻的同時,又十分強調裝飾趣味,老虎在威猛之餘不乏孩子般的稚氣,逗人喜愛,表現出我國民間藝術中所蘊含的審美情趣和特徵。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磁州窯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民窯,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黑彩或白地褐彩為主要產品。多在胎體表面施化妝土,以遮蓋胎體的缺陷,提高外觀質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裝飾技法主要有劃花、剔花、綠斑、褐斑及珍珠地等。特別是白地黑花,寥寥數筆畫出的圖形,生動無比。磁州窯宋、金、元時期所產瓷枕最為著名,文化內涵豐富,花鳥魚蟲、市儈景物、童叟仕宦、詩歌詞賦無所不繪,可謂是一部歷史民俗圖像。

金代磁州窯白地褐彩蓮荷紋枕,長43、寬18.5、高12厘米。枕呈八方形,周邊出簷,平底無釉。枕面以刻劃線分為三部分,以白地黑花為飾。枕面中心繪蓮花、荷葉,兩側繪卷草紋,圖案活潑秀麗,構圖精練,寥寥數筆畫出的圖形,生動無比。枕面上的花卉紋行筆舒暢流利,花形描繪普遍肥大飽滿,具有典型的民間藝術風格,表現了當時人們傳統的審美觀念。「蓮」與「廉」同音,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廉潔氣質。世人常用蓮花比喻一塵不染的君子,作為高尚品德的象徵。「荷」與「和」諧音,荷葉代表「和合二仙」,專門為人類指定姻緣。民間的婚慶習俗中,荷葉飾品代表著兩人可以永結同心、情比金堅。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金代磁州窯白釉剔花卷葉紋枕,長26.5、寬18、高10.7厘米。枕呈腰圓形,周邊出簷,前低後高,兩端微翹,平底無釉,底有兩氣孔。枕面用一道刻線作邊框,內剔劃卷葉紋。立壁剔劃一周卷草紋。白地褐花,別具一格,圖案優美,線條簡潔有力。該枕採用劃花與剔花相結合的裝飾技法,背景以劃花處理,主題紋飾及立壁卷草紋飾則以剔花表現。首先於胎體上塗褐彩,後施白色化妝土,而後以尖狀工具刻劃卷葉或卷草輪廓,再將卷葉或卷草處白色化妝土全部剔除,露出褐地,畫面紋飾遂成。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金代紅綠彩牡丹花紋碗,口徑9.5、高3.8厘米。侈口,弧腹,圈足。胎較粗,呈淺灰色,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黃。碗內沿及碗底用紅彩繪三道弦紋,內心用紅綠彩繪牡丹花。紋樣秀麗,手法隨意自然,線條流暢具有動感,與鮮艷的色調構成生動的畫面。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瓷器珍品

紅綠彩瓷屬於釉上彩,是在已燒好的白釉成品瓷器上,用筆蘸紅、綠彩料描繪圖案,然後用800℃左右的低溫進行烘烤,使彩料與瓷釉慢慢燒結,在白釉上顯現鮮艷的紅綠彩。該品種首創於宋代磁州窯,開創了在瓷釉上進行彩繪裝飾的新方法,意義十分重大。明、清時期,景德鎮在此基礎上,創燒出了五彩、斗彩、粉彩、琺琅彩等各種釉上彩新品種,把釉上彩裝飾推到極致。

帶一則廣告:如果想訂購 東方收藏 雜誌的藏友們 可以留言!

本文轉載自古玩元素網微信公眾號(shgudong)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