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爐鈞釉瓷的燒造工藝特徵(共9張圖片)
  • 17年8月16日 19:2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清·雍正]爐鈞釉鼓釘紋三足爐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爐鈞釉,又稱爐均釉,是清代雍正年間景德鎮官窯在仿燒鈞釉過程中出現的一個低溫窯變花釉新品種。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清末及民國時期的發展,無論燒造工藝還是裝飾藝術均不斷承古開新,呈現出一個又一個鮮明的時代特徵。下面即以博物館藏品為例,詳細解析如下: 

  ▌雍正時期 

  雍正時期是爐鈞釉瓷發展的初創階段。燒造工藝較為複雜,需要兩次燒成:先是在高溫窯爐中第一次燒成素坯,然後掛釉,再入800℃低溫彩爐中進行第二次焙燒。釉中含有粉劑,釉厚而不透明,呈現深淺不一的窯變紅與窯變藍等色。清(佚名)《南窯筆記》載:“爐均(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因此,由“爐中所燒”而得爐鈞釉之名。《陶成紀事碑記》載:“爐均釉,色在廣東窯與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過之”。

  雍正時期爐鈞釉瓷器的造型較為豐富,傳世品中即見有紙槌瓶、三孔花插、雙耳簋式爐、三足爐等各種花器或陳設用品。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三孔花插、遼寧省博物館藏雙耳簋式爐和膽瓶、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鼓釘紋三足爐等均為典型代表。釉色以紅藍為主,條斑交融,自然垂流,極富動感。藍色斑暈似綠松石,藍中泛綠。紅色斑點似剛成熟的高粱穗,紅中泛紫,故有“高粱紅”之稱,又名“紅爐鈞”“葷爐鈞”。以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清雍正爐鈞釉鼓釘紋三足爐為例,高5.7厘米,口徑11.4厘米,腹徑16.2厘米。洗口內斂,腹部扁圓,下承三個獸首形足,圜底。外腹部上下各裝飾一圈凸起的鼓釘紋。外底部暗刻“雍正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製作規整,造型端莊古雅。爐的內外通體施爐鈞釉,釉面滋潤,如縷如絲的松石綠條紋與高梁穗般紫紅斑點相互交融,蜿蜒流淌,給人以變化莫測之感。 

  ▌乾隆時期 

  乾隆時期是爐鈞釉瓷發展的繁盛階段。早期承襲雍正工藝與藝術傳統,釉厚而不透,釉中夾雜著明顯的“高梁紅”斑點。乾隆中期以後,爐鈞釉瓷的燒造工藝與裝飾藝術逐漸演變,開始形成了新的時代風尚。 

  首先是造型工藝上創新,出現了方尊、象耳瓶、燈籠瓶等陳設用器。典型如燈籠瓶,文獻中也稱“二酉壯罐”,它是乾隆時期創燒的新造型,作為大運品種之一,在嘉慶、道光兩朝都有燒造。

[清·乾隆]爐鈞釉燈籠瓶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藏

  其次是釉色裝飾上創新,出現了以藍色為主的色澤。色調較深的青金藍色與淺淡的松石綠色彼此相融,釉面形成藍綠相間的絲絮狀紋理,不見雍正時的垂流之勢。這種流行於清代中期的無紅色斑點的爐鈞釉,也稱“藍爐鈞”“素爐鈞”。

[清·乾隆]爐鈞釉象首耳瓶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以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清乾隆爐鈞釉象首耳瓶為例,高15.5厘米,口徑5.4厘米,底徑7.2厘米,腹徑11.3厘米。瓶為圓唇,粗頸,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頸交接處飾凸起弦紋一周,兩側貼塑像首形耳。製作規整,造型雅致。通體內外均施爐鈞釉,釉面流動性較小,藍、綠二色相互滲透浸潤,呈條狀垂流,展現出獨特的裝飾趣味。 

  ▌嘉慶時期 

  嘉慶時期爐鈞釉瓷承襲乾隆燒造工藝與裝飾藝術繼續發展,並帶有鮮明的本朝特徵。釉面又出現了藍、紅二色相融的色澤,但藍色為深淺不一的松石綠色,夾雜其中的紅色小斑點,面積較小,色調雖紅中泛紫,但缺乏明快亮澤之感。

[清·嘉慶]爐鈞釉燈籠瓶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以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清嘉慶爐鈞釉燈籠瓶為例,高24.1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8.5厘米,腹徑14厘米。瓶為撇口,粗頸,圓肩,長筒形腹,腹下內收,圈足外撇。上腹部兩側貼飾雙扁瓶式耳。外底足內陰刻“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通體內外均施爐鈞釉,釉面流動性小。與乾隆時期相比,造型整體線條不夠優美流暢。釉面欠勻淨溫潤,呈現出技術下滑的趨勢。 

  ▌道光時期 

  道光時期爐鈞釉瓷繼續燒造,並形成了與前期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釉面變得較為稀薄,釉色仍以深淺不一的藍色為主,但多為深藍釉地上密佈淺藍色或月白色的油滴狀圓形斑點。

[清·道光]爐鈞釉塑螭虎紋瓜稜水盂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典型如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清道光爐鈞釉塑螭虎紋瓜稜水盂,高4.5厘米,口徑2厘米,底徑4.5厘米。水盂為小口,鼓腹,平底。腹部為瓜稜式,口部堆塑一條螭虎。水盂通體內外施爐鈞釉,螭虎身上飾醬釉,四爪為白釉,色調對比強烈而又相得益彰,顯得格外玲瓏可愛,雅致宜人。 

  ▌清代末期 

  清代末期爐鈞釉瓷又頗具特色,分素爐鈞與葷爐鈞兩種。素爐鈞即不帶紅色的爐鈞釉。其釉面的色澤仍是以深淺不一的藍色為主,獨特之處在於:其深色藍釉地上密佈著淺藍色的斑點,不僅小如魚籽,且佈局綿密。

[清末]爐鈞釉印盒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清末]爐鈞釉碗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葷爐鈞即帶有紅色的爐鈞釉。其釉面特徵為:在淺藍釉或月白釉地子上密佈著紫紅色的斑點,斑點亦小如魚籽,且佈局綿密,形成細密而規則的時代特徵。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爐鈞釉瓷既承接清代傳統,又在工藝技術上繼續取得新的進步。民國時期爐鈞釉仍分為素爐鈞、葷爐鈞兩類。素爐鈞是在藍色釉地上裝飾月白色魚籽狀斑點;葷爐鈞則是在藍色釉地上裝飾紅色魚籽狀斑點。藍白或是藍紅兩種色調均搭配協調,彼此交相輝映。但因釉質較比清末更為稀薄,使得藍色地子上的白色或紅色小圓點紋,外形輪廓更加清晰規整,給人以圖案畫上去的感覺。

[民國]爐鈞釉洗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此外,民國時期盛行以爐鈞釉為色地進行各種釉上彩繪裝飾。典型如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民國時期爐鈞釉描金佛像,其以爐鈞釉為地烘托釉上金彩裝飾,既新穎別緻,又增添了富麗堂皇的裝飾藝術效果。

[民國]爐鈞釉描金佛像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綜上所述,清代民國時期爐鈞釉,雖非景德鎮窯瓷器裝飾藝術的主流,產品燒造數量也不多,但卻憑藉著仿古出新的藝術精神,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工藝技術進步與裝飾藝術新成就,因此,對於古瓷研究與鑒定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根據古瓷品鑒專欄《歷代爐鈞釉瓷的燒造工藝特徵與裝飾藝術特色》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於2019年《收藏》04月刊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