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素面鼎(1張圖片)
  • 17年6月23日 06:3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青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出土於夏代晚期的二里頭遺址,一直沿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行用時間最長的器物。歙縣博物館就收藏有一件春秋時期素面鼎(見圖)。該器通高13.2、口徑13.4厘米,斂口窄沿,口沿上設有一對矮立耳,弧腹,平底,三條寬扁足,通體光素無紋。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會中,它被當作“明尊卑,別上下”,即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誌。在古代,奴隸主貴族等級越高,使用鼎數愈多,也就是說享受的肉食品越豐富。表現等級秩序明顯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據禮書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諸侯一般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東周晚期社會改革劇烈,列鼎制度遂不復存在。但鼎還是大量使用,它作為一種權力的象徵的觀念,也並未從此銷聲匿跡。《左傳》記載,宣公三年,楚莊王問周鼎大小和輕重。周人知其有覬覦王室之野心而加以嚴詞拒絕。問鼎中原即由此而來。春秋戰國時尚有很多因掠奪對方銅鼎而引起的戰爭。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