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收藏家如何走出困境(共1張圖片)
  • 20年5月21日 21:0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迷失的收藏家如何走出困境 話糙理不糙

資料

有緣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一定要認真體會,會幫助你走出收藏困境,疑惑,如果你覺得對自己有用,多多轉發,幫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

收藏是一種病—-癡古病。沒有這種病的人,起碼對收藏不感興趣。不好收藏,談不上務實研究,更談不上藏有所成了。就像你不喜歡女人,就不會害癡情病一樣。不害癡情病,說明你對喜歡的女人不夠傾心,不夠迷戀,不夠忘乎所以,不夠豁出所有。既然不能完全投入,不能進入這種病態狀況,你就無法真正享受所謂「愛情」帶來的完美境界。如果說沒有真愛的人生是可悲的人生,那麼沒有真正癡迷收藏的收藏家是虛偽的收藏家,不是投機就是靠此謀生。愛女人和愛收藏是一樣的,當你付出真愛的同時,也要認真思考值得你真心付出,一個朝三暮四、圖謀虛榮的女人欺騙你的感情你卻渾然不知,這是你眼力、識別力、感悟力出現問題。女人對一個偽裝的男人錯愛,也是如此。即便你怎樣癡愛,即便你怎樣付出真感情,你都是她(他)的跳板和獵物。癡迷的越深,遭受的損失和傷害就越大。再說真正美麗、善良、智慧、修養同時具備的女人,世間確實不多。即便有,碰到的概率很小,除非你有運氣和自身的優良條件。所以,要想得到,就必須修煉。如果不想修煉,不具備實力和眼力,就找適合自己條件的女人去付出比較保險。不然,一切都是夢想和徒勞。

收藏的過程也是如此,你有「癡古病」是必須的,但同時你也有實踐中積累和歷練的「毒眼力」和對藝術品的審美力。光有「癡藏病」而沒有辨別力,一定會是傻子,會被騙子和贗品牽著鼻子而摸不到門道。這個時候的反思力是零,任何忠告和提醒都令你反感,等你陷入的越深,想爬上來就難,要麼等死,要麼變成傳銷者,轉頭坑害你身邊的人。到這個時候,就不是「癡古病」那樣簡單,已經是徹底的失敗者和犯罪分子。即便沒有碰到釘子,但你良心終會發現,死的時候眼睛都閉不上,人一旦做了嚴重的虧心事基本都這樣煎熬著到死。

很多人由原先的安穩生活、富有生活,從迷戀上古玩收藏後變的越來越艱難,甚至貧窮潦倒。妻離子散,跳樓跳河的大有人在。導致這結局的根源並非古玩和收藏本身,最重要的是貪心和愚昧所致。不能心平氣和、學習歷練和努力掌握辨別技能所致,不能調整正確的收藏觀和價值觀所致。如果有正確的收藏觀和價值觀,即便經常打眼,都不會傷到筋骨和老本(買東西起碼有上限)。如果具備一定眼力,碰不到精品,行貨或者大眾喜歡的普精也能碰到,你要想變現考驗自己的眼力或者靠此賺錢收藏更精的藏品,其實不用你擺攤開店,結交幾個開店擺攤的朋友放在他們那裡變現就可以,你該幹嘛幹嘛,等著拿錢(人家只拿你約定之外的游錢)。等你眼力和閱歷確實厲害了,也積累到一定人脈關係和來貨渠道,也許你動動嘴皮子或者打個電話就可以賺大錢,前提是你的信譽度和人品的建立是長期積累的,這也是你立足古玩圈子裡的資本。如果你即便有眼力,但真假兩道都通吃,就是你爹都不會真正放心你。真正古玩圈,雖然眼力是第一的,但人品和信譽度是最關鍵的。所以那些越玩越窮的人,除非是真正有民族大愛,竭盡全力收藏保護文物的收藏家和學者。除此而外的收藏家和行家,只要務實,一般是不會越玩越貧窮的,就說壓貨缺銀子,隨便半價出售也會下次賺回來彌補。收藏普品的收藏家,出貨很困難了,你想想,大家都在暗暗的學習,都在升級換代,普品永遠是普品的價格,10年前300收的,10年後能賣300就不錯了。收藏贗品的「收藏家」就不同了,你廉價或者受欺騙大價收藏的贗品(疑似品),你就是白送正經的收藏家或者行家都嫌惹騷而影響他們的聲譽,基本是一文不值。騙人你能和江湖販子比嗎,你能和那些收藏流氓比嗎?等能想徹底變成這類人,你已經餓死了。

所以,收藏不要聽信那些美麗的故事,也不要聽信一些無知媒體和一些偽鑒定專家的煽動。你沒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底蘊,沒有一定的癡迷古玩的「病態」潛能,沒有一定的學習力和反思力,沒有具備練就眼力和鑒賞力的素質。說白了,你沒有重新改造自己心智結構和萬死不怕的決心勇氣,休閒打發無聊時間玩玩可以,千萬別往深往大裡玩。收藏要玩好,玩的悠然自得、自給自足和問心無愧,確實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否則古玩界就不會一個個悲傷無比和大跌眼鏡了。央視《尋寶》專家丘小君先生,夠知名吧?理論研究方面我尊重他的,即便在電視上鑒寶大談收藏知識和鑒定經驗我都依然尊重,但只要你仔細看看他鑒定為真品的很多元青花瓷器或者找行裡懂元代瓷器的行家打聽他的實戰鑒定水平,你也許會崩潰,有些地攤贗品,經他鑒定都成為國寶真品(其他門類鑒定我不懂,沒有評判權,但行裡一致反映錯誤率極高)。什麼都敢鑒定,並不能證明誰涉獵的領域很廣,專家只所以是專家,是對某一兩個領域很專精。面對幾十億的電視觀眾,確實發人深思。

裴先生玩的怎樣,夠知名的吧?我也很尊重他的一些研究理論,也感謝他搜集大量古玩學習方面的參考資料。起碼行外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普通一些民眾更是佩服的五體投地。只要有一定熱度的藝術品領域的新聞或者事件出來,裴先生準時會有評論文章發佈出來。最著名的就是拍出2.3億元人民幣的元代鬼谷青花大罐,被質疑是贗品。有人甚至說:「裴代表了非體制內專家、不吃皇糧的民間專家的良心和社會責任」,我們也寧願民間有這樣高度責任感的人出現,但行內人只要看看他《格古日記》裡鑒定為真品的一些瓷器,或者一些玉器等就爭議很大。

一個收藏家或者鑒定家,不能什麼都搞,畢竟精力有限。什麼都搞,反而都搞不清楚,錯誤就難免發生。作為藝術品評論家,什麼都評論,什麼都不具真正的評論價值。收藏評論家和和財經評論家一樣,你必須具備實戰鑒別能力,絕對不同於文化評論或者社會評論那樣隨便和簡單。不具備實戰能力的收藏鑒定家、收藏評論家和不具實戰能力的財經評論家,弄不好會害死人的,會讓很多受害者遭受真金白銀的巨大損失。江湖上有句名言:出來混都是要還的,沒有實力是要死人的。古玩江湖同樣也是如此,玩收藏或者鑒定,沒有真正眼力和鑒賞水平,雖然不會死人,但會窮困潦倒或者是身敗名裂的。

收藏家無論入道長短,一定要時刻保持學習和謹慎狀態,高仿花樣不斷翻新,高仿和精仿不斷挑戰我們的鑒別極限。沒有免疫能力和反省能力,認為具備理論知識就可以混社會,那就大錯而特錯了。要知道體制內的一些所謂的文物理論鑒定家們,一個個不是都被大案要案給放倒了嗎?理論與實戰結合的牢靠不牢靠和緊密不緊密?不但是軍事戰爭成敗的關鍵,也是收藏家和鑒定家成敗的關鍵。我這樣說兩位赫赫有名的民間古玩鑒定專家,確實不地道。可是我為什麼要說,要揭露,就是知道民間能爬出來幾個鑒定專家很不容易,最能和體制內專家抗衡的就是實戰能力。如果不具備實戰能力,鑒定文物頻頻在公眾視野裡打眼,這樣對自己不負責任,對別人也不負責任。務實起來,是大家的共同責任。沒有監督就沒有好的環境,沒有譴責就沒有過硬的職業素養。當然,無憑無據的質疑和譴責同樣也是一種危害。只有這樣,我們的收藏行為和收藏環境才會受到尊重。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