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德化窯青花錦地開光花卉紋盤(1張圖片)
  • 16年11月17日 20:0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如圖所示這件清代德化窯青花錦地開光花卉紋盤,寬板沿、弧壁、平底,足牆內斜。胎骨潔白呈糯米質,釉面晶瑩肥厚,釉色白中閃青,青花花色淡雅泛灰,盤內底中央採用雙勾平塗畫法繪折枝花卉和一朵小菊花,周圍連續十段弧形紋,內布魚鱗錦,口沿內壁二十開光,每開光分別裝飾折枝花卉與魚鱗錦、萬字及雜寶圖案,互相對稱列置。 

  這件青花錦地開光花卉紋盤在外銷瓷中被稱為“克拉克瓷”,日本學者稱之為“芙蓉手”,此類開光花卉紋盤為清順治到康熙年間福建德化窯製品。 

  “克拉克瓷”的稱呼由來已久,早在萬曆三十年(1602)和三十一年(1603),葡萄牙克拉克港的兩艘商船先後從中國販來的大宗商品(主要是萬曆年生產的瓷器)被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截獲。船上的瓷器被運往荷蘭的米德爾堡和阿姆斯特丹拍賣,受到眾人追捧,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也爭相購買,於是這種瓷器不脛而走,在歐洲引起轟動。由於這批中國的瓷器是從葡萄牙克拉克號商船上得到的,產地不明,在荷蘭又是首次亮相,所以此類瓷器被稱為“克拉克瓷”。其實早在16世紀,中國的此類瓷器已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皇室中使用。不過,經過那兩場拍賣活動,克拉克瓷聲譽日隆,並走紅整個歐洲以及世界,“克拉克瓷”一度是歐洲人、阿拉伯人、非洲人以及東南亞各國皇室與平民所鍾愛的珍寶,成為身份的象徵。 

  克拉克瓷在世界陶瓷史上是有重要影響和地位的。一方面,克拉克瓷的輸出,促進了中國制瓷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其作為文化使者,傳播了中國文化,並進一步影響了歐洲的藝術從巴洛克風格轉變成洛可可風格。另一方面,歐洲人對克拉克瓷的喜愛以及販運克拉克瓷所帶來的巨大利潤,導致葡萄牙、荷蘭、德國、英國、波斯等國紛紛對克拉克瓷進行仿製,這種大規模的仿製促進了歐洲陶瓷產業的發展,最終生產出真正的瓷器。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