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瓷片上演繹麻姑獻壽故事(1張圖片)
  • 15年10月18日 10:1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如圖所示是明代成化時期的一件瓷片作品,雖是殘件但畫面完整。此圖以畫筆中鋒畫出“青松、福海”的場景,老壽星端坐船頭,船首有神鹿,麻姑頭綰雙髻,身著絲裙,手捧仙桃,另一女仙懷抱酒罈,坐在船尾的樹幹之上。與麻姑獻壽主題呼應。畫工簡練,筆勢圓潤,人物表情刻畫靈動,生趣盎然。不知為明代哪位工匠所繪。圖中麻姑面相喜慶,想必工匠意在表明她是位遠古時代的仙女,騰雲駕霧趕來獻壽桃,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她也是長壽仙子。 

  我們知道,麻姑是一位民間喜聞樂見的女仙,是道教諸神譜系中的一員。麻姑成仙之前的經歷說法不一,有的說她是東晉孝武帝時人,喜歡吃魚,因誤吃了蛇肉,嘔血而死;也有的說,她是唐代宮女,姓黎,名瓊仙,書法家顏真卿曾撰《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官至吏部尚書,唐大歷三年顏赴任撫州剌史,登游麻姑山,對這裡優美而神秘的色彩感觸良多,書興大發,揮筆寫下了楷書字碑《麻姑山仙壇記》。全文九百餘字,詳細記載其事;還有的說麻姑是十六國後趙將軍麻秋之女,麻秋以殘暴出名,當時婦女都用他的名字來嚇唬夜哭的小兒,但這個女兒卻非常善良,經常幫助百姓…… 

  東晉葛洪所著《神仙傳》被認為是最早說到“麻姑”的。大意是說,東漢時,神仙王方平去拜訪朋友蔡經,還請來了麻姑——一位美麗的女子,看起來不過十八九歲,梳著高髻,余發垂到腰際,身穿光彩奪目的天衣,指甲像鳥爪似的。攀談之中,麻姑自詡“曾親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蓬萊之水也比她初見時淺了一半,下次再去恐怕要化為陸地了。”滄海桑田,不知要幾千萬年,而她竟已經見過三次,看來她的芳齡簡直無法估算了。於是“麻姑”便成為“長壽”的象徵,與壽星地位相仿。後來,民間傳說“三月初三”為王母祝壽的蟠桃盛會上,麻姑獻以絳珠河畔靈芝釀成的美酒,這就是“麻姑獻壽”的由來。 

  正因為麻姑象徵長壽,所以在民間不斷演繹傳說,到了明代,有畫家作《麻姑獻壽圖》,作為壽禮。其形象大多為少女,手托仙桃、佛手或酒壺,身邊有鶴、鹿為伴,並有青松、福海為背景。南京收藏家張誠說,就他研究而論,一般來說,送給女性長者的為麻姑形象,而送給男性的則是南極仙翁。總之,麻姑絕對是與獻壽有關的吉福之形象。 

  明清時期,景德鎮各窯廠都有許多傳說和神話的產品問世,筆者從已發現的瓷片上看出,各個具體年代所反映的社會想像和創作的機制雖有不同,但“傳說”總是工匠以自覺的畫筆再現某一史段的具體人物或事件的首選,“神話”則是工匠們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思維方式,將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人格化、神靈化,從而曲折地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具有鮮明地方性、民族性,其內容具有教育和娛樂功能。這種文化的傳承,歷代工匠們功不可沒! 

  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常國武曾經說過,“傳說,是以歷代社會生活中實有其人的著名人物為中心,通過藝術加工、幻想、虛構等手法,敘述他們的行為、事跡或遭遇的再創作。相對於神話而言,神仙傳說也被稱為‘仙話’,是人物傳說中特殊的組成部分。這類傳說與宗教,特別是跟中國民間道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歷史久遠、流傳廣泛,傳說中的人物有超乎凡人的神通,大多是虛構的,但也有少量的真實人物。正是如此,才給歷代的藝術家們留下了廣泛的想像與創作的空間。” 

  筆者認為,在古陶瓷畫中,有民間傳說的出現是可貴的,它們原本是民間口頭的敘事文學,是勞動人民智慧結晶和本土民間文化的精華。傳說既不是真實人物的傳記,也不是歷史事件的記錄,而是民眾與歷代工匠的藝術創作,工匠們將這些故事藝術概括後繪在瓷器上,達到了歷史與文學的融合,使它呈現在各個時期的各種器皿上,進而使後來人娛悅身心、得到教化,這應該是如今的收藏愛好者們珍愛“民間傳說”瓷的原因所在。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