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銀元寶的鑒別方法(1張圖片)
  • 21年1月31日 04:4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銀元寶在古代叫銀錠是古代流通最廣泛的貨幣,僅次於金元寶的價格,那麼古代的銀元寶是我們今天想像的樣子,跟元寶似的的嗎?樣子收藏網帶您探尋古代的銀元寶以及古代銀元寶的鑒別方法。
明代和清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錠盛行。我們今天所見銀元寶尤以明清居多,古代的銀元寶的形狀各異,隋唐以前稱之為「銀餅」、「銀笏」,宋金時期稱為「銀錠」,元代稱為「元寶」。這時「元寶」一詞含有「元朝之寶」的意思。銀元寶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元寶形、圓形、長方形、砝碼形、腰形、牌坊形等,這是判斷古代的銀元寶價格的一個標準。
古代的銀元寶的銘文
古代的銀元寶上的銘文,一般有三個要素,時間、地點、銀匠或銀號的名稱。銀元寶銘文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有關賦、稅、解、貢方面的銀錠屬官錠類,不管這些銀錠是否官爐所鑄(當時官銀有委託銀樓、銀爐鑄造的情況)都是官錠。另一類銘文為銀樓、爐戶、公司、銀行吉語等銀錠,屬商銀類;第三類是以個人的名義,鑄的銀錠為私銀類。從銀元寶的銘文上,可以讀出許多信息。比如,一枚銀元寶究竟是官鑄的還是私鑄的。官鑄的銀元寶一般上面有縣名、銀匠的名字,而私鑄的銀元寶通常情況下只有一個戳,即商號或銀號。銀元寶在價格方面「公私」分明,官鑄的銀元寶價位起碼是私鑄的銀元寶的兩三倍,甚至還要高,官鑄的銀元寶價格一般都在萬元以上,而私鑄的古代銀元寶,銀元寶價格幾千塊錢。
古代的銀元寶鑒別方法

1.看銀元寶的氣孔
古代的銀元寶鑒別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銀錠底面的氣孔,或稱蜂窩。由於各種古代的銀元寶成型時氧的釋放,當澆鑄銀水時,所產生的氣體逸出,就在銀錠側面或底部產生了氣孔。雖然有氣孔,對銀錠來說,使得它不太美觀,但是,正是這種氣孔,成了我們鑒定真偽銀錠的重要依據。氣孔較深,孔內圓潤光亮、有神,說明成色高;反之,則成色較低。鑄造過程中自然生成的氣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淺不一。而偽造的銀錠的氣孔,口大洞小,深淺均勻,一般較淺。另外,從孔的大小上,也能鑒定出銀錠的鑄造年代。大體上說,宋元時期的氣孔要比明清時期的大。
2.從古代銀元寶的絲紋鑒別
古代的銀元寶除了看蜂窩氣孔外還要看,銀元寶表面像螺旋一樣的絲紋,這種絲紋由外及裡,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銀錠表面往往微凹。有一種說法認為,這種絲紋和微凹,是當熔化的銀水傾入金屬范時,在沒有冷凝前用鉗子輕敲金屬范側面產生震盪後形成的。其實,更科學地說,銀水成色在 90% 以上的情況下,因氧的作用,一旦由很高的溫度急劇冷卻,隨著氧的釋出,就會急劇收縮,冷卻總是由外圍向中心,這便形成了絲紋和錠面微凹的現象。
3.看古代銀元寶的成色
古代的銀元寶銀錠的顏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銀銹,一是內在的成色。古代銀錠的成色一般都在 95% 以上,含銀量 95% 以下的銀錠是很少見的,尤其是宋元時期的銀錠,銘文上都記載著行人、庫子、秤驗銀庫、監鑄官之類的職務,這些職務就是為了檢驗銀錠成色而設置的。並且,將工匠等姓名鏨刻在銀錠銘文之中,就是為了防止偷工減料的現象出現,金代的銀錠鑄造對成色、重量更有復驗的程序。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銀錠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達到了 99% 以上。由於成色高,當它全新時,具有一種特有的亮麗的光澤,渾身帶有「珠光寶氣」。相反,偽品的成色往往達不到 95% ,一般含銀量都在 90% 以下,不可能像真的銀錠那樣光亮,色澤較暗。有的偽品的光澤甚至出現泛紅的現象,這是由於白銀中攙入的銅過多而引起的,在我國古代就有在白銀中攙銅做假的情況存在。
4.古代銀元寶的銘文
唐代的銀錠銘文與時代的金銀器上的文字一樣,儘管是鏨刻的,但好像是手書上去的。宋代銀錠有鏨刻和戳記兩種。金代則以鏨刻為主。元代早期為戳記,排列無規,背面常鑄陰文;晚期銀元寶則以鏨刻為主。明代的銀錠銘文較少發現戳記的。除「金花銀」之外,一般都是鏨刻。文字排列間隔不規範,儘管有序,但依然給人的感覺是雜亂。清代以前的銀錠銘文到目前為止,除了一件上海博物所藏嘉靖三十一年圓錠外,基本上都是陰文。清代及民國的銀元寶都是陽文,或許是在銀錠成型、還未完全冷凝時砸刻上去的,文字一般沒有變化,內容豐富,因地而異。 總之,對銀錠的真偽辨識,就是要多接觸。要仔細觀察,認真琢磨,掌握時代特點,善於總結。碰到偽品時,也需要細細品味,找出可疑之處,歸納作假的方式和採用的技巧。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