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灑藍釉帶蓋執壺(1張圖片)
  • 15年9月27日 11:3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灑藍釉是以鈷為呈色劑,用竹管蘸藍釉汁並將其吹於白釉器表,再經二次燒製。藍釉沒有完全覆蓋全器,藍釉下露出的點點白釉,形成藍白相間、斑斑駁駁的色片,宛如飛舞的雪花,所以又叫“雪花藍釉”; 《南窯筆記》稱其為“吹青”;也有叫“青金藍釉”的。 

  灑藍釉創燒於明代宣德年間,其後明代幾朝均沒有再燒製。清康熙朝是瓷器全面發展的時期,不僅瓷器質量高,而且品種齊全。明宣德年後斷燒的灑藍釉瓷,在康熙朝得以恢復,燒造的品種和數量都超過了宣德時期,並且已經有產品作為外銷瓷銷往海外,在歐洲非常受歡迎,歐洲一些瓷器工廠花了很大的功夫來仿製灑藍釉瓷器。清康熙及雍正、乾隆時期的灑藍釉瓷器,器型多樣,呈色穩定,做工精細,常輔以金彩、五彩裝飾。 

  “清三代以後歷代均有灑藍釉瓷器生產。如今在國內外博物館中,大都有灑藍釉瓷器藏品入藏。 

  如圖所示這件清代灑藍釉帶蓋執壺,是雲南宣威市博物館收藏品之一。該執壺規格15.4×10.6×21.7厘米。盤口、直頸、鼓腹、圈足。蓋平,蓋頂配寶珠鈕。流與柄細長彎曲,流呈“S”狀,流與頸之間塑夔龍相連,造型雋秀,玲瓏可愛。通身灑藍,釉質光潤,釉色均勻。內壁與底施白釉,底無釉。體型端正,施釉均勻亮麗,造型新穎秀美。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