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畫解析:林椿《枇杷山鳥圖》等三幅傳世名作(共3張圖片)
  • 22年8月17日 16:2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宋畫解析:林椿《枇杷山鳥圖》等三幅傳世名作

《枇杷山鳥圖》絹本設色 縱26.9cm 橫27.2cm

林椿,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詳,為南宋時期畫家,孝宗淳熙年間曾為畫院待詔。繪畫師法趙昌,工畫花鳥、草蟲、果品,設色輕淡,筆法精工,設色妍美,深得寫生之妙,極富生趣,所作花鳥果品直接以色彩分出物象之濃淡,層層暈染陰陽向背,飽滿瑩潤輕勻透明,四時爛漫,鳥雀偷窺,驚飛欲起,栩栩如生,尤小幅筆觸工細,布色鮮明,靜中寓動,生機盎然,為世人稱讚,當時贊為「極寫生之妙,鶯飛欲起,宛然欲活」。傳世作品有:《梅竹寒禽圖》冊頁,藏於上海博物館。《果熟來禽圖》、《葡萄草蟲》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果熟來禽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一、《枇杷山鳥圖》描繪的是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誘人。一隻繡眼翹尾引頸棲於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卻發現其上有一隻螞蟻,便回喙定睛端詳,神情十分生動有趣。枇杷枝彷彿隨著繡眼的動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顫動,畫面靜中有動,妙趣橫生。繡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暈染,隨後以工細而不板滯的小筆觸根根刻畫,表現出鳥兒背羽堅密光滑、腹毛蓬鬆柔軟的不同質感。枇杷果以土黃色線勾輪廓,繼而填入金黃色,最後以赭色繪臍,三種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從而展現出枇杷果成熟期的豐滿甜美。枇杷葉用筆致工整細膩的重彩法表現,不僅如實地刻畫出葉面反轉向背的各種自然形貌,且將葉面被蟲兒叮咬的殘損痕跡亦勾描暈染得一絲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鳥畫在寫實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水平。

本幅無款識。鈐鑒藏印「宋犖審定」、 「宣統御覽之寶」。裱邊題籤:「宋人畫枇杷山鳥」。

宋畫解析:林椿《枇杷山鳥圖》等三幅傳世名作

《葡萄草蟲圖》 絹本設色 縱:26.2cm 橫:27cm

二、《葡萄草蟲圖》為國家一級文物,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宋代小品畫之精品。畫面繪取葡萄籐間的一段,籐上垂下一串汁液誘人的青葡萄,紛披的老葉和纏繞的籐蔓間,蜻蜓輕輕停歇、螳螂警覺觀望、紡織娘啃吃葉子、甲蟲攀爬覓食,這幅動靜相宜的動物和植物世界的一角,生生不息,情趣盎然。在色彩上,敷色輕淡,深得造化之妙,葡萄籐的籐尖點染紅色以示其新生初發之嫩,葉子的邊緣略以褐色渲染,表明葉片飽經濃霜重露之貌。這種合乎自然規律的暈染與其求實寫真的線條相得益彰,具有宋代院體工筆畫的鮮明特色。

本幅款識「林椿」。無鑒藏印。

宋畫解析:林椿《枇杷山鳥圖》等三幅傳世名作

《果熟來禽圖》 絹本設色 縱:26.9cm 橫:27.2cm

三、《果熟來禽圖》:畫家選取果木的一枝寫秋景,寂靜的山林木葉泛黃,沉甸甸的果實早已熟透卻無人採摘,任由蟲兒噬蝕。一隻小鳥驀然飛上枝頭,打破了空間的寧靜。忽而,它轉頸回眸,振翅欲飛,在這收穫的季節裡,彷彿被畫面外更為誘人的景色所吸引。

折枝畫法發揮了小幅的特長,畫家以活潑的形式突出表現了枝葉、果實的色彩和禽鳥的情態,大不盈尺卻美輪美奐,在飽滿豐碩的果實和小鳥怡然自得的鳴唱中,畫外的情趣、詩意與畫意相結合,加強了花鳥畫借物抒情的目的,令人賞心悅目。

小鳥的動態用細勁柔和的筆致勾勒,蓬鬆的羽毛則以渾融的墨色暈染,木葉的枯萎、殘損、銹斑,果子上被蟲兒叮咬的痕跡都被一一描繪出來,可見畫家從自然景致中「攝集花形鳥態」的高超寫生能力。在構圖上刪繁就簡,明潔奇巧,既保持了畫院花鳥畫「要物形不改」狀物精微的寫實精神,又表現出畫家蘊藉空靈的審美追求。設色輕敷淡染,黃綠的葉子、淡紅的果實、鵝黃的小鳥,分外和諧明麗。

本幅署款「林椿」。有「宋犖審定」藏印一方。此圖為清宮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編輯:梅子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