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共82張圖片)
  • 15年8月17日 06:5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瓶子,

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盛皿,

隨著文明和物質水平的進步,

實用的瓶子越來越具有藝術性。

而在陶瓷的造型中,

瓶子是一個很大的門類,

各式各樣的瓶子,造型繁多。

該如何正確地稱呼一隻瓷瓶,

真是難倒了不少人吶!

【蟠龍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蟠龍瓶

初為明器。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雍正黃地畫琺琅蟠龍瓶

【多管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北宋龍泉窯青瓷多管瓶(五管)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管中間是空的,多與瓶不通。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宋青花多管瓶(五管)

【梅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北宋繁昌窯影青釉梅瓶(二件)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製,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南宋吉州窯黑地白花荷花紋梅瓶

【花口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嘉慶掐絲琺琅祥花瑞果瓜稜花口瓶

因瓶口如開放的花瓣而得名,細頸,圓腹,撇足。始見於唐,至宋代較為流行。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哥釉青花花卉鳳紋(雙龍頭耳)花口瓶

【琮式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光緒粉彩八卦紋琮式瓶

琮式瓶始見於宋,一般認為始出現於南宋,至於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產,說法尚不統一。宋代盛行仿古之風,這種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變化而成。南宋官窯、龍泉窯均有這種器形。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民國粉彩萬花錦地開光山水琮式瓶

【象腿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康熙象腿瓶

象腿瓶,即一統瓶,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身如直筒狀,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像腿瓶」。因「筒」與「統」諧音,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多見於清初順治、康熙兩朝,品種有青花、五彩。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五彩人物故事紋象腿瓶

【橄欖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粉彩三星圖橄欖瓶

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窯創製,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民國粉彩花卉包袱錦橄欖瓶

【鳳尾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康熙五彩開光麒麟紋鳳尾瓶(尊)

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製,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雍正粉彩蝶戀花鳳尾瓶(尊)

【蒜頭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元代彭窯(瓜稜)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之一,仿自漢代青銅蒜頭壺,長頸,削肩,圓腹,圈足,瓶口似蒜頭而得名。狀如蒜頭而頸略長,亦可稱之為虎爪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明嘉靖青花五彩龍紋蒜頭瓶

【棒槌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康熙五彩人物圖棒槌瓶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後的棒槌瓶,器形趨於細長,為了與雍正時期的棒槌瓶相區別,取名硬棒槌瓶。常見的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五彩開光等品種。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康熙灑藍釉五彩人物圖棒槌瓶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清光緒及民國時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較為多見,然胎體較厚重,口邊較薄且不規整。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雍正五彩棒槌瓶

【油錘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豆青青花堆粉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搾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製,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康熙釉裡紅描金異獸圖油錘瓶

【盤口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北宋瑪瑙黃釉三羊盤口瓶

流行於北朝至隋。盤口,短頸,平底。因瓶口像淺盤而命名。北朝的花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明清時也有燒造,品種有青花、五彩、單色釉等。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粉彩開光人物故事紋雙耳盤口瓶

【瓜稜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明龍泉雙龍耳瓜稜瓶

宋瓷中常見的瓶式之一。特點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線組成似瓜稜式的形體。南北瓷窯均有燒製,以景德鎮製品居多。造型是撇口,直頸,長圓瓜稜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體秀麗靈巧。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茶葉末釉瓜稜瓶

【貫耳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光緒青花花卉貫耳瓶

流行於中國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帖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製。清代亦有仿製。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民國青花百花不露地粉彩海屋添籌紋貫耳瓶

【葫蘆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明崇禎青花羅漢圖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因其諧音”福祿”,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晚期綠地粉彩葫蘆瓶

【淨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唐代白釉淨瓶

佛教僧侶「十八物」之一,遊方時可隨身攜帶以儲水或淨手。他淵源於佛國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日本、朝鮮及南洋群島諸國。瓷質淨瓶流行於唐,宋,遼時期。造型為管狀細長瓶,頸中部突出如圓盤,長圓腹、圈足、肩部上翹的短流多作瑞獸首形。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元-明鞏縣窯淨瓶

元,明以後器身多扁圓,頸較短,流肥碩。入清以後,這一器形為皇家壟斷,演變為直頸、豐肩、斂腹、高圈足外撇如蓋展開、無流,成為清朝朝廷賜給西藏高級僧侶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稱「藏草壺」。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綠彩二龍戲珠淨瓶

【玉壺春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明洪武釉裡紅牡丹紋玉壺春瓶

又稱玉壺賞瓶,流行地區廣,沿用時間長,宋以後歷代各地窯場均有燒製。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裡的淨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光緒青花芭蕉竹石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醬釉玉壺春瓶

【弦紋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南宋龍泉弦紋瓶

又稱起弦瓶,因瓶體環繞一道道凸弦紋作裝飾而得名。宋代定窯、官窯、哥窯、龍泉窯等多有燒製。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德化魚耳弦紋雙魚耳瓶

【洗口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元建窯洗口瓶

因瓶口似淺洗而得名,流行於宋,以龍泉窯燒製量最大。南北各窯場所燒製的洗口瓶歸納起來可分為兩種:一種為洗口、直頸、折肩、筒式腹、淺圈足;另一種是洗口、長頸、扁圓腹、圈足。此類瓶可能是從油燈發展而來。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中期三色哥釉活環洗口瓶

【雞腿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遼奶白釉褐彩萱草紋雞腿瓶

又稱雞腿壇,遼、金時期陶瓷典型器之一。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長形如雞腿,故名。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雍正綠地粉彩開光瓶中瓶雞腿瓶

【鳳首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唐/遼白釉鳳首瓶

遼代的一種瓷器。多作伸頸、斂翼、直立的鳳形。花式杯口,鳳首張目曲嘴,長頸、寬肩、底足外展。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遼黃釉鳳首瓶

【連座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南宋龍泉窯連座吉字瓶

因瓶體與瓶座連為一體而得名,流行於元代。

【扁腹綬帶葫蘆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明永樂甜白扁腹綬帶葫蘆瓶

器形似扁葫蘆,頸部有對稱雙系,因腹圓若滿月,又稱「抱月瓶」或「寶月瓶」。此式瓶始見於明代洪武御窯器,盛行於永樂、宣佈德兩朝,此後至明末不復出現。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窯有仿製品或略加變化,改稱「馬掛瓶」,為皇親國戚騎馬出行時隨身攜帶的用具。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雍正仿汝釉扁腹綬帶葫蘆瓶

【天球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光緒青花礬紅龍紋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多見青花。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晚期墨地五彩雉雞牡丹圖天球瓶

【四方倭角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青花人物紋四方倭角瓶

明宣德年間景德鎮窯燒製的一種瓶式,僅有青花器。器呈唇式微侈口,直頸兩側貼塑獸耳,八稜錘形方腹,深圈足外撇,內台階式底。清代雍正官窯青花四方倭角瓶,尺寸較大,做工很好。乾隆時期仿品頸側獸耳較小,底足較矮。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雍正白釉四方倭角瓶

【壁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乾隆黃地描金粉彩獅紋壁瓶(罐)

專為懸於壁上或掛於轎中設計的瓶式,又稱「掛瓶」或「轎瓶」,始見於明代宣德朝。瓶體均為整體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繫繩懸掛。初掛於鳥籠之中。萬歷時大興,有蓮花、葫蘆、瓜稜、膽式等多種形制,清代乾隆官窯多有生產,造型規整,工藝精巧,品種豐富,並多附御題詩句。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青花粉彩嬰戲圖貫耳壁瓶

【活環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乾隆豆青釉青花哥釉雙象頭耳活環瓶

因瓶的雙耳上套有可活動的環而得名。裝飾活環是明嘉靖以來流行的一種造型。嘉靖時期活環造型為唇沿外撇,束頸,長腹下垂,足部較高且外撇,平底,頸部貼塑雙獸耳,並套有可活動的圓環。此類瓶式清康熙及民國時期均有燒製。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民國粉彩萬花地開光仕女雙象頭耳活環瓶 (一對)

【膽式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康熙青花龍紋膽式瓶

長頸,溜肩,垂腹,形若懸垂的動物膽囊。造型近似錐把瓶,不同之處在於頸部較為短粗。始見於明萬曆朝,流行於清代。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光緒素三彩龍紋膽式瓶

【六方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中期虎皮釉六方瓶

又稱為六稜瓶。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體作六稜柱形而得名。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民國藍釉開光粉彩花卉圖六方瓶

【荸薺扁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乾隆青花夔鳳穿花紋荸薺扁瓶

直頸較粗,有撇口與直口之分,器腹均為扁圓,形如荸薺,圈足。清代康熙時首創,多為直頸。晚清同治、光緒時,官窯又流行這一造型,但均為粗短錐頸,荸薺形扁圓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鮮有變化。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光緒粉彩雲蝠紋荸薺扁瓶

【紙槌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南宋龍泉窯盤口紙槌瓶(折肩瓶)

因形似紙槌而得名,造型為小口,細長頸,豐肩,圓腹。宋代汝窯中較多。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康熙孔雀綠釉暗刻螭龍紋紙槌瓶(折肩瓶)

【菊瓣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康熙豇豆紅菊瓣長頸瓶

造型為撇口,長頸,溜肩,斂腹,圈足,下腹部浮雕一周菊花瓣為飾。為清代康熙朝獨特器形之一。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康熙豇豆紅菊瓣(長頸)瓶(殘)

【柳葉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光緒爐鈞釉柳葉瓶

侈口,細頸,斂腹修長,臥足。器形曲折多姿,雋秀典雅,若懸垂的柳葉,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有「美人肩」之稱。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光緒五彩刀馬人柳葉瓶 (一對)

【觀音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康熙青花月影梅雙清圖觀音瓶

又稱「觀音尊」,流行於清代康熙至乾隆時期。康熙一朝景德鎮窯燒製的瓶式很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凡口小腹大的均稱為瓶。觀音瓶特徵是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修長,線條流暢。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民國粉彩開光人物觀音瓶

【燈籠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乾隆青釉蝠紋燈籠瓶

因形似長圓形燈籠而得名。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造型為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雍正墨地粉彩花蝶紋燈籠瓶

【藏草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乾隆斗彩纏枝紋藏草瓶 (一對)

又稱甘露瓶,是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不書款識,一般多認作乾隆製品。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乾隆礬紅彩藏草瓶

【賞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光緒祭藍釉描金纏枝花卉賞瓶

清代雍正朝新創造型,一直延續至清末宣統朝,成為官窯傳統器形。瓶呈撇口,長頸,圓腹,圈足,多以青花纏枝蓮為飾,取其「清廉」諧音,專用於皇帝賞賜臣下,意在令其「為政清廉」。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光緒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交泰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晚期黃地軋道粉彩交泰瓶

器腹中段鏤雕成如意頭形,套鉤回紋或倒、正T形。瓶體上下於紋飾間相互鉤套、連為一體,可以活動卻不能分開,寓意”天地交泰”,為清代乾隆早期御窯廠督陶官唐英和催總老格刻意製作專供乾隆皇帝玩賞的佳器,傳世品極少。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民國粉彩軋道八卦如意交泰瓶

【轉心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粉彩萬花轉心瓶

清代創製的一種瓶式。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轉「轉心瓶」瓶體由內瓶、外瓶、底座分別燒製組成。內瓶上部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裝飾繪畫,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猶如走馬燈。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黃地粉彩花卉轉心瓶

【雙聯瓶】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乾隆粉彩開光花鳥雙連(扁)瓶

形制如連體雙魚,又稱「連體瓶」、「雙魚瓶」或「合歡瓶」,在唐三彩中已出現,流行於清代。因兩瓶聯成一體而得名。通常是兩瓶的腹部粘連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體相連。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稱

清咸豐粉彩加金寶相花雙聯瓶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