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名稱】踏歌圖
【年代】宋
【作者】馬遠
【近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尺寸】192.5 X 111 CM
【材質】絹本 設色
《踏歌圖》是南宋聞名畫家馬遠的傳世名作,其內容為一副山川人物畫。畫家體現雨後天晴的都城郊野景致。同時也反映出豐收之年,農夫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高興景象。
此圖近處田垅溪橋,巨石踞於左角,疏柳翠竹,有幾個老農邊歌邊舞於垅上。遠處高峰削成,宮闕隱現,朝霞一抹。整個氛圍高興、清曠,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垅上踏歌行」的詩意。踏歌是民間一種不拘程式的娛樂情勢,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謂。據《武林往事·元夕》載李籃員房寫南宋都城臨安繁華景象的詩中,有「人影漸衡益露冷,踏歌聲度曉雲邊」句。別的,張武子詩:「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錦相牽;都城半掩人爭路,猶有胡琴落伍船」。可見踏歌這一娛樂情勢在布衣中甚為盛行。此圖在詳細畫法上,用筆蒼勁而大略,大斧劈皴極其乾淨利索,正是院體的典範特色。樹木的枝幹有下偃之勢,則是馬遠個人的創造。這幅作品,從總體上來說,固然不是邊角之景,但在詳細處置懲罰上,已經融入了邊角之景的法則,以是,並不以宏偉見長,而是以清新取勝。尤其是瘦削的遠峰,宛如水石盆景,靈動輕盈,絕無北宋山川畫那種迫民氣肺的壓倒氣魄。
此幅構圖分為上、下兩部門, 中心以雲氣相隔。上部危峰屹立、樓閣掩映,城廓隱隱可見,乃是帝王城畿景致。下部為近景,翠竹垂柳、溪水石橋,幾個農夫正結伴踏歌而行。作者大膽地對大天然複雜的景致舉行剪裁。畫山石學李唐而有所發展, 以水墨作大斧劈皴, 用墨凝重, 對比猛烈。畫松瘦硬屈曲,長臂伸出。用筆剛健而有力,筆鋒表現。畫樹簡括,枝條勁健, 多作拖枝方式。他的這種風格,在山川畫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並對後代產生了巨大影響。
【畫的故事】:「踏歌」是中國南邊鄉下一個非常古老的習俗。村民們辛勞耕耘一年,終於迎來了豐收,於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著節奏,邊歌邊舞,慶賀一年的耕耘有了勞績。
【畫作欣賞】
其一,上下兩部的調和搭配。《踏歌圖》,貌似山川畫,現實卻是風俗畫。它的上半部刻畫了瑤池般的地步,下半部體現了南宋都城臨安郊區農家「踏歌」的高興場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和諧地同一在同一畫面裡。畫面中心,畫家以雲霧把中景和近景隔開。雲霧上面,峻峭的山峰直插天空,山間林木蓊鬱。那在林中若隱若現的的樓閣,是帝王都城的景致。畫面下部,畫家並沒有去刻畫鄉下踏歌盛況的全貌,而是選取了左右兩組相互呼應的六個人物,把踏歌高興的氛圍體現得活龍活現,人樂是由於年豐,年豐是由於天子管理有道。但從情趣上看,近中二景並不那麼和諧,有委曲為之之感。這是作者試圖把本身對「村野俚俗」淳厚的喜好與對皇家「高貴雅致」富麗的崇尚這兩種差別的情緒統於一個畫面中。這一主題與南宋其時苟安一方、社會安定的現實環境相符合,也很符合統治者的胃口。因此,宋寧宗趙擴把王安石的一首詩欣然繕寫在畫面上方:宿雨清磯甸,向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垅上踏歌行。這首詩點明白畫的主題,也是宋朝天子對平靜盛世的瞻仰。
其二,構圖與本領。構圖上,馬遠常以局部取景,畫風景之一角,別的大片留白,被人稱為「馬一角」。畫樹枝則以瘦硬線條向下斜拖,被人稱為「拖枝馬遠」。這兩個特點在《踏歌圖》裡都有肯定的體現。圖裡,畫家營造了上下兩組雅俗調和的畫面,蘊含了畫的主題:在一片仙靈之氣的清山秀水中,帝王安居寶座,天下平靜,人民載歌載舞,生存幸福。一派歌舞昇平、平靜盛世的情形。技法上,他畫山石的筆法用的是「斧劈皴」,即用側峰平掃以體現山石堅固的質感,而山石的外形一樣平常都畫得瘦削嶙峋。這一特點在《踏歌圖》裡得到充實的表現。
《踏歌圖》表現的就是豐年之後,百姓們歡歌舞蹈的情況。畫面上端有宋寧宗題的五言絕句:「宿雨清繁甸,向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域上踏歌行。」表現馬遠很大概是應詔作畫,但由於他高超的藝術本領,使如許一幅歌功頌德的作品絲絕不顯得牽強附會,而是以精美動人的形象意境體現了原詩的內蘊:雨後初晴的山野,農民們好像還沉醉在豐收的高興中。在到場完聚會會議之後,農民們多少有些微醺,兒童們玩得鼓起,這時,在回家的路上,有潺潺的溪水,矗立的山崖,依依的楊柳,和漸漸而來的冷風,使雨後的田野更加宜人。而遠處皇宮中好像也正在慶祝豐年,精美的音樂傳送出來,以致行走在路上的老者、幼童都不由得又跳起舞來。一時間,水聲和歌聲都飄揚在晴空山谷之中,真正表現了與民同樂的景象。以是,這幅畫之所能傳世,慶賀豐年還在其次,而是馬遠還牢牢捉住了中國文化自古以來的一個焦點精力,就是對於統治者來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執政原則。只有眾樂樂才氣使社會安定調和,才氣出現國泰民安的繁榮局面。
宋寧宗題的五言絕句
宋 馬遠 《踏歌圖》上半部門
宋 馬遠 《踏歌圖》下半部門
宋 馬遠 《踏歌圖》局部
舞蹈在宋朝是非常盛行的事變,高興了就舞蹈,而且更注意團體舞。宮廷中就有大型的舞蹈,稱之為「隊舞」,經常是由72名少男,大概上百名女門生組成,演出時天然有伴奏、歌唱、致詞等等。民間的樂隊舞隊也許多。聽說,南宋時,臨安城裡,在正月的時間就有幾十種舞隊演出。可見宋朝著實是個有藝術基因的朝代。而所謂的「踏歌」,很像本日的搖滾,誰都可以扭上幾下。每年春秋時間,農閒季候,但凡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兆,農夫們總是必要舞蹈慶賀的。同時,這個時間,許多少女都會穿上漂亮的衣服,在長提之上,以腳踏地,踩著節奏,吟唱著名詞人的盛行歌曲,更配上節奏感很強的舞蹈。這是一種宋朝特有的風尚呢!
客觀地說,馬遠的山川是有富貴氣的,至少它們屬於官方作品,嚴守規矩,合乎標準。這與馬遠的身份有很大的關係,他不像李東這類畫家,生於民間,不求聞達於顯貴。繪畫題材也方向民間俗事,體現上因而更加隨意;也不像李唐這類畫家,履歷過戰亂,對於國對頭恨有切身的領會,繪畫選材以及體現上肯定有猛烈的感情色彩。馬遠只是一個皇家畫家,他好像更注意對藝術的明白,乃至以藝術為當局唱讚歌,這是自繪畫誕生以來就有的功能,沒有辦法完全摒除,而且,也沒有須要摒除,究竟,這也是社會生存的一部門,關鍵是看他所體現的是否正確客觀就是了。
一提及封建社會,尤其是南宋如許有著屈辱的交際和失敗多於克服的朝代,每每有人會誇大人們的生存是怎樣苦大仇深,這既不客觀,也不科學。客觀上說,南宋的經濟和文化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繁榮的期間之一。相對的社會安定,導致生齒富庶,經濟繁榮,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市民文化的繁榮,突破了宋之前的社會監禁,好比限定市民自由運動的坊制,加深社會辯論的士族品級,都發生的變革,許多都形同虛設,以致宋代的夜生存非常繁榮,人們的個性得到了充實的發揮。百姓和帝王貴族之間的隔閡並不那麼品級森嚴,真正有些與民同樂的味道。想想,另有哪個朝代的皇宮大臣能與老百姓一起看裸體(上身)女人相撲呢?宋朝就有。
作者簡介:
馬遠(約1140-約1225年後),南宋繪畫大家,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長在錢塘(今浙江杭州)。身世繪畫世家,南宋光宗、寧宗兩朝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為畫院待詔。”靖康之變”北宋死亡後,馬遠的祖父隨著高宗趙構南渡,以是馬遠是在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出生長大的。他大抵的運動時間在南宋光宗、寧宗年間。擅畫人物、山川、花鳥。山川始承家學,後學李唐而自出新意,構圖多用邊角情勢,有”馬一角”之稱,是南宋”翰林圖畫院”中的佼佼者。與別的三位畫院畫家李唐、劉松年、夏圭在畫史上合稱為”南宋四家”。
擅畫山川、人物、花鳥,山川取法李唐,筆力勁利闊略,皴法硬朗,樹葉常用夾葉,樹幹濃厚,多橫斜之態。樓閣界畫精工,且加襯染。喜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人物勾描天然,花鳥常以山川為景,情誼相交,生趣盎然。存世作品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