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工筆畫大師蘇漢臣(共17張圖片)
  • 15年2月6日 06:5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蘇漢臣(1094-1172),汴梁(今河南開封)人,一說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蘇漢臣曾為北宋宣和畫院待詔,南渡後又復職,隆興初畫佛像稱旨,任承信郎。師劉宗古,工畫道釋、人物臻妙,尤善嬰孩,所畫貨郎圖,描畫精細,貨物繁頤,更為特出。

蘇漢臣能作山水、花卉及禽鳥,但他的繪畫成就主要表現在人物畫方面。擅畫佛道、仕女,尤精兒童。師法劉宗古、張萱、周昉、杜霄、周文矩等,其仕女多畫閨閣中仕女的意態。作品多嬰戲圖,他下筆纖細、準確,善於把握特定環境下兒童的心理動態,並通過兒童的活動來反映風土民情。成功地表現了兒童形象及其遊戲時天真活潑的情趣。作品清麗工細,筆法簡潔勁利,設色鮮潤,其中尤以嬰戲題材作品最為人所讚賞。明代顧炳的《顧氏畫譜》說:「漢臣製作極工,其寫嬰兒,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於言笑者,可謂神矣!」從各種畫記著錄上的記錄來看,畫家所作嬰戲題材作品數量甚多,流傳至今的也有不少,代表作品有《秋庭戲嬰圖》、《灌佛嬰戲圖》、《小庭嬰戲圖》、《五瑞圖》、《擊樂圖》等。

今傳有《秋庭嬰戲圖》軸(故宮博物院藏),描寫官宦家兒童在玩弄紅葉。相傳出自其手筆的《貨郎圖》便是一幅絕妙的民俗畫。在商品流通日益廣泛的宋代,鄉村貨郎是極受孩子們喜愛的流動小販。他們能說會道、走街串巷,用那些針頭線腦、花紙糖人點綴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他們穿戴奇特、貨物雜多,所到之處準能給孩子們帶來歡樂。畫家正是抓住了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瞬間,不僅表現了兒童的天真可愛,而且反映了生活的豐富多彩。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貨郎圖》軸,則描畫貨郎在被五、六兒童圍繞的情景。兩畫皆筆法精緻,設色艷麗,描繪的應是宮中或貴族生活。蘇漢臣的嬰戲畫從特殊的角度反映了宋代社會現實以及人們的心理和愛好。他的作品既繼承了唐代以來繪畫創作的寫實傳統,又吸取了宋代民間年畫的表現形式,進而形成了線條工整,色彩鮮艷,構圖均衡,畫面典雅的特色。

蘇漢臣的作品對後世同類題材的繪畫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後人吸取其形象、創作題材、方法等,對中國繪畫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作品平民化及雅俗共賞的特點在當今歷史條件下有著更積極的意義,反映平民生活的題材得到了極大的拓寬,具有更廣泛的表現內容。宋以後,不少以前擅長侍女、孩童、人物故事、風俗的畫家,轉向廣大群眾喜愛的民間年畫、版畫行業,從而增加了創作力量,發展了這一民間藝術形式,至今仍可從年畫中看到宋代嬰戲畫的影子。

作品欣賞:

北宋 蘇漢臣《秋庭戲嬰圖》軸,絹本,設色畫 縱:197.5厘米,橫:108.7厘米,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秋庭嬰戲圖》為宋代蘇漢臣的代表作之一,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作品描繪了秋天時節兩姐弟於庭院中遊戲玩樂的溫馨場面。畫家採用了三角形構圖,在背景部分安排了一塊高聳入天的筍狀奇石,奇石周圍,芙蓉花搖曳生姿,婀娜萬象,或昂頭綻放,或含苞欲開。用青色渲染的芙蓉葉大小不一,濃淡相間,襯托得微微泛紅的芙蓉花更加嬌美。芙蓉花旁,一簇潔白的雛菊靜靜探出,似不與芙蓉爭艷,只一心裝扮靜謐的秋色。花叢中安放著一張精緻的圓形漆凳,凳子上擺放著各種玩具、漆紅佛塔等。在這寧靜祥和的庭院中,似乎還飄著一股淡淡的花香,惹人陶醉。

畫面的主角是兩小孩,一穿白衣,一著紅衫,正聚精會神地撥弄著圓凳上的棗磨,似乎早已忘記自己身處靜美的秋庭。棗磨為秋天的節令玩具,需取鮮棗三枚、細竹篾一根,將一棗橫切去半,露出堅硬的棗核,再用三隻竹籤將其鼎足而立;細長的竹篾兩端各安紅棗一枚並置於棗核上,輕輕一撥,旋轉不已,形似二人推磨,故而得名。據台北故宮李霖燦考證,這種遊戲在民國時期還流行於北方地區。

在人物描繪上,蘇漢臣刻畫入微,不管是眼眉、頭髮、手勢還是衣紋都精心處理。他的衣紋線條多用高古游絲描,圓潤流暢,質感強烈。敷色雅致,服飾花紋點染仔細,將官宦人家孩童的常態呈現得淋漓盡致,叫人心生愛憐。可以看到,蘇漢臣筆下的兒童形象浸潤著富貴氣息,這也正符合北宋末期宮廷院畫的典型風格。

值得注意的是,畫面中庭院景色佔了近二分之一的空間,主角二人卻被安排在角落一隅。這種看似”喧賓奪主”的做法實則正是畫家技藝高超的體現:將二人周圍大面積留白,捨去干擾,可謂匠心獨運,深諳謝赫六法中”經營位置”的巧妙。同時,借助孩童的精神和眼神以及花卉山石的態勢向觀者呈現出”氣韻生動”的場景。

一般認為,《秋庭嬰戲圖》是蘇漢臣南渡後的作品。李霖燦認為,該幅作品創作於北宋與南宋之間。畫家通過寧靜安穩、充滿世俗情趣的畫面寄托了故國之思,同時也隱晦地表達了對和平安寧和童真的嚮往與回味。實際上,從現代的審美來看,畫面上的小孩面相略顯奇怪,大有成人縮小的嫌疑,尤其是身著白衣的小孩,髮髻、面頰似乎都是大人的模樣。

蘇漢臣是北宋末汴梁人,大約活躍於北宋末至南宋初年,宣和年間任畫院待詔,南渡後成為南宋王朝的宮廷畫家,隆興初又任承信郎。蘇漢臣還曾在西湖五聖廟和顯應觀畫過壁畫,人稱”用筆清勁,逼似唐人”,頗受讚賞。在進入宮廷畫院之前,蘇漢臣當過民間畫工,山水、花鳥、人物畫無所不能,但從現存作品看來,他善畫佛道、仕女,尤其擅長描繪兒童天真活潑的形象。蘇漢臣的嬰戲圖和其他作品都充滿了世俗化和大眾化的氣息,應該說這既與宋人的審美有關,也離不開他民間畫工的經歷。

明人顧炳在《歷代名公畫譜》中對蘇漢臣描繪嬰孩的藝術造詣有這樣的評價:”漢臣製作極工,其寫嬰兒,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與言笑者,可謂神矣。”此外,還見《南宋院畫錄》卷二載:”蘇漢臣作嬰兒,深得其狀貌,而更盡神情,亦以其專心為之也……”蘇漢臣師法劉宗古、張萱、周昉等,筆法細膩寫實,敷色秀麗典雅。其代表作品有《秋庭嬰戲圖》、《嬰戲圖》等。

《秋庭嬰戲圖》屬於嬰戲題材的風俗畫。據載,從晉代開始,兒童形象就已被畫家納入繪畫題材中。而嬰戲圖的真正成熟則是在風俗畫大興的宋代。嬰戲圖,顧名思義,是描繪兒童遊戲、玩耍的繪畫,多借此表現兒童天真爛漫以及節氣的歡樂氛圍。同時,觀者亦可從中窺知當時社會的風俗面貌。因而嬰戲圖往往包含了豐富的生活氣息和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兼具真實性和趣味性。

宋代社會相對安定,北宋的開封、南宋的杭州都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都市,市民階層擴大,表現世俗生活的風俗畫題材不斷湧現。為了滿足市民的審美和消費口味,宋代的宮廷畫家和民間畫工不斷創作具有世俗化和商業化的風俗畫,如《清明上河圖》、《貨郎圖》等都清晰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由此,宋代風俗畫迎來了我國風俗畫發展史的高峰,從內容題材到表現手法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宋代社會文化、生活的縮影。

作為嬰戲題材風俗畫的代表,《秋庭嬰戲圖》雖具宮廷院畫的風格,卻有別於一般宮廷畫或傳統文人畫。蘇漢臣將個人情感融入細緻傳神的描繪中,在表現宋人審美情趣的同時,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宋代生活的畫卷。

北宋 蘇漢臣 妝靚仕女圖團扇,絹本,設色。縱:25.2厘米,橫:26.7厘米。故宮舊藏,現藏美國波

圖中畫一正在梳妝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過鏡面表現出來,仕女的神情嫻靜而略帶憂傷。又以零落的桃花,幾竿新竹以及水仙襯托出人物的心境。畫面清麗,用色柔美,體現了作者敷色鮮潤的特點。蘇漢臣是兩宋之際的著名宮廷畫家,以人物畫見長,此圖的構圖以及人物特徵都體現了南宋特色,大約作於十二世紀中期。

北宋 蘇漢臣 雜技戲孩圖團扇,絹本設色,縱20.4厘米,橫20.4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圖中雜技藝人正施展絕技,口中唱詞,手中擊節敲鼓,兩個小兒不覺被深深吸引住。人物情態刻畫得真實自然,表現出畫家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和游刃有餘的藝術表現力。

北宋 蘇漢臣 貨郎圖立軸?絹本?設色,159.24 x 97 公分

北宋 蘇漢臣 貨郎圖絹本設色,橫181.5厘米,縱267.3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無款,舊傳蘇漢臣,應為明人作品,畫幅甚大,設色精麗。

北宋 蘇漢臣 嬰戲圖頁絹本設色,18.2×22.8公分。天津市博物館藏。本圖右下有款題「蘇漢臣」。

北宋 蘇漢臣(傳) 五瑞圖 絹本,設色,軸, 縱:165.5公分,橫:102.5公分。清宮舊藏,

本幅無名款,舊題為蘇漢臣,但以畫風來論,較似明代作品。

正因蘇漢臣在嬰戲圖畫上有傑出的表現,倍受推崇,因而後世托名之作繁多,彷彿只要是嬰戲圖,即為蘇漢臣之作,此件即傳為蘇漢臣所作。畫的是在春天庭院裡,幾個孩童們帶著各式的面具,模仿大人們跳起「大儺舞」,儺是一種驅鬼避邪的儀式,主要是以扮演各種鬼怪所害怕的人物,他們著綵衣,勾畫臉譜,跳著各種不同的步伐前進,以達驅鬼除邪的目的。在古代,這種儀式主要以冬季,也就是農曆春節時所舉行的儀式最重要也最盛大,另外春秋兩季,也有儺儀的舉行。從《五瑞圖》的背景花園中芍葯爭相怒放,恰可斷定是春季裡,此幅為兒童們在花園裡跳著儺舞嬉戲的情景。從他們所帶的面具裡,我們即可猜出這幾個小孩所扮演的角色,最前面有一畫勾畫八字眉似小丑臉譜,單腳站立,身體前傾的孩童,扮演的就是大家最討厭、害怕的小鬼、瘟疫。旁邊塗白臉,身著紅袍狀似官吏面貌的是判官,主要掌管緝拿錄判,其手正指著鬼怪正一一數落著罪狀。後方雷神臉上帶著一個猙獰恐怖的面具,雙手拿著播鼓,震攝妖魔鬼怪使其不敢妄動。帶著老頭面具,背後斜插著膏藥的是藥師,藥師專門治療各種瘟疫、疾病,阻止妖魔散發瘟疫。黑臉紅鬍子的面具,拿著笏版穿著綠袍的是鍾馗,則是最有名的捉鬼大師,可以袪妖鎮邪,他以笏版指地,喝令妖魔就逮。這四人都是公認最能驅鬼除疫的專家,他們正跳著舞施展獨家的法力要將小鬼趕走,以便讓大家過個好年,這幅畫的表情十分精采動人,如小鬼驚嚇的表情,無處可逃的模樣,頗令人同情,而四人則賣力跳著驅鬼的舞步,希望快快趕走凶神惡煞。

《冬日嬰戲》軸絹本設色畫縱196.2cm橫107.1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中,姊姊手持一面彩色小旗子,弟弟則拿著一支用紅線綁著的孔雀羽毛,逗引小貓。小貓雖與人隔有一段距離,可是眼瞳望向姐弟倆手裡的玩具,舉爪欲撲。不知道是不是好玩的玩具引得貓咪野性大發,弟弟看起來有點害怕的躲在姐姐身後。這幅畫的筆墨和故宮所藏的另一幅作品《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很相似,山石的皴法,孩童的開臉,衣紋的描法,都很神似,尺寸大小也相仿。應可認為是同一位畫家所畫,也就是說此幅可歸為蘇漢臣另一幅卓越出色的作品。因此我們可以大膽推測應可認為是當初應是畫有四季嬰戲圖四屏,如今只存秋景的《蘇漢臣秋庭戲嬰》與冬景之《宋人冬日戲嬰》。這樣的純真可愛的嬰戲圖,令人看了心曠神怡,俗慮暫消。

兩件作品不僅對於孩童的神態掌握微妙,畫中奇石,花卉植物也都十分講究細節的描繪。《秋庭戲嬰》畫中兩件黑漆椅凳,乃至椅凳上的人車轉盤,八寶紋樣格,漆紅佛塔,雙缽等童玩用具都有精巧細節;《冬日嬰戲》對於貓兒毛色,姿態的掌握也相當生動兩畫無畫家名款,《秋庭戲嬰》題籤稱蘇漢臣,《冬日嬰戲》舊題宋人;然而,兩者畫風相近,一般認為是成組作品,二作絹質也相當接近,顯示兩件作品確有密切關係。

蘇漢臣 開泰圖

本幅描繪了梅花下童子騎羊。群羊飲齕寢訛。紛繞其側。無論從頭髮、眉目,衣飾,都精心刻畫,絲染兼備,而且變化極為豐富,以長而圓潤的線條,畫出衣紋,再 仔細點染衣服上的花紋,不僅畫出質料的柔軟細緻,更賦予衣服華麗的質感,這些細微的處理,使得子孩豐潤、柔軟、細緻的模樣,躍然於紙上,令人心生愛憐,可 謂栩栩如生,可用「著色鮮潤、體度如生」來形容蘇漢臣的畫風。左方褾綾處行書題跋:宋蘇漢臣九孝圖。神品。南友主人藏。

巨嬰戲圖

百子嬉春圖

蘇漢臣 職貢圖材 質: 設色,絹本,手卷 尺 寸: 30.5×11612.5

灌佛戲嬰圖軸 159.8×70.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

蘇漢臣長春百子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蘇漢臣 灌佛戲嬰圖軸 159.8×70.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

北宋 蘇漢臣 蕉陰擊球圖 頁 南宋 絹本設色 25×24.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無作者款印。對幅清高宗弘歷御題詩一首。本幅、對幅及裱邊鈐高宗弘歷「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等鑒藏印,共6方。

《蕉陰擊球圖》繪南宋貴族庭院裡的嬰戲小景。庭院內奇巧的湖石突兀而立,其後隱現茂盛的芭蕉數叢。石前的少婦正與身旁的女子專注地觀看二童子玩槌球遊戲。一童手持木拍正欲坐地擊球,另一童子則向他急急地喊話。圖中四人的目光同時落於童子所欲擊打的小小球體上。構思巧妙,情節生動,顯示出作者善於觀察人物並且捕捉生活細節的能力。此幅在構圖上巧妙地將玲瓏剔透的湖石正立於畫心中部,以其自身的完整性起到了鎮住畫面的作用,聚攏了交疊張揚的芭蕉葉及分散的人物,避免了畫面因景物繁雜而出現輕浮感。此外,湖石拉開了前景人物與背景芭蕉間的距離,增強了畫面的縱向層次感。在筆法上,作者注重物象間的對比互襯關係。人物與芭蕉為中鋒運筆,線條工整細勻,如行雲流水;著色渲染濃淡相宜,清新明潔的色調有助於表達輕鬆活潑的主題。湖石則以粗筆重墨表現,線條勁練,轉折頓挫中見灑脫。湖石所呈現出的堅硬質地成功地襯托出人物纖秀婉約的形象及芭蕉飄逸潤澤的自然美。

在宋代類似於《蕉陰擊球圖》的作品很多。以寫實的筆法描繪民間生活、反映「市井細民」的審美趣味是宋代繪畫的一大特色。當時湧現出眾多繪風俗畫的著名畫家,如王居正、張擇端、李嵩、蘇漢臣等人,他們的作品以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而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原題籤作者為蘇漢臣。此幅雖在題材、筆法上與蘇漢臣的畫風較為接近,但在藝術表現的造詣上卻遠不及蘇漢臣,因此,此圖當是與蘇漢臣同時代的佚名畫家之作。

清內府《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