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眾所周知,到了乾隆皇帝晚年的時候,清王朝開始走下坡路。到了嘉慶即位之後,國力更是大不如前。為了節省開支,嘉慶皇帝下令不再向御窯廠派專門的督陶官,而是改由地方監管,此時御窯廠的規模和瓷器品種數量都大大減少。不僅如此,嘉慶時期的瓷器依然沿用之前的燒製工藝,沒有創新,也沒有新的突破,一些成本高的瓷器也不再燒製。
嘉慶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和乾隆朝時期的差不多,工藝水準也比較高,到了後期,便以日用瓷、粗瓷為主,陳設瓷大大減少,製作工藝也大大降低。
嘉慶初期的青花瓷胎骨比較細膩,胎體潔白,後期慢慢變得粗宋,民間燒製的青花瓷更是出現很多大顆粒,看起來十分粗糙。到了乾隆後期,景德鎮的高嶺土嚴重缺失,於是嘉慶時期便從星子縣開始採集高嶺土。這種土與景德鎮的高嶺土不同,工匠在燒製之時很難把握其中的配方比例,造成經常出現塌底的情況。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景德鎮的工匠們加厚器物的下部胎體,所以,乾隆時期的器物都是上下勻稱的,而到了嘉慶時期就是上輕下重,但與康熙朝時期的青花瓷相比,質量要輕很多。
嘉慶時期的修胎遠不如乾隆朝時期,不僅胎壁厚薄不同,胎底還有非常明顯的旋紋,為了省錢,一些民窯日用器物也開始出現圈足沾砂的情況。嘉慶時期的官窯青花瓷還是比較細膩的,釉汁慢慢變薄,大器上有蕎麥地、波浪釉現象。民窯中的青花瓷為了省錢則不注重施釉質量,多為波浪釉。而且因為釉汁稀薄,火候不足,因而經常會有大量氣泡存在。
在當時,嘉慶時期的景德鎮工匠們使用的顏料為浙料,這種與乾隆時期的青花看起來相似,但是顏色多為深藍色,且有暈散現象。到了後期,嘉慶青花瓷器還有黑暗、淺藍、漂浮等現象,但總體特點是混蘭,色帶漂浮刺目。
造型方面,嘉慶青花瓷器要比乾隆時期少很多,而且乾隆皇帝的影響力太大,導致官窯的器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再加上國力大不如前的情況,導致一些精品陳設瓷燒製越來越少。民窯也是如此,很多精緻的陳設瓷很少見到,大部分都是粗瓷。
紋飾方面,嘉慶清湖瓷器的紋飾沿用了乾隆時期的風格,畫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線平塗,一種是單線平塗之後點染。後一種是仿青花,和雍正、乾隆時期的點染方法差不多,但到了嘉慶時期已經非常機械化,缺乏靈性。
嘉慶青花瓷器鑒賞及拍賣成交價格:
1:清嘉慶青花海水九龍葫蘆瓶,尺寸:高30厘米,估價:RMB 5,500,000 ~ 8,500,000,成交價: RMB 13,440,000 ,成交時間:2010.12.05,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5週年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嘉慶年制」款。
嘉慶一朝御瓷之燒造遠遜乾隆時期,無論燒造數量、質量和經費,與前朝相比均多有不同。其中經費一項尤為明顯,嘉慶四年時定為「統以五千兩為率」,較乾隆後期每年「約用銀七千餘兩」少了近三分之一。依清宮檔案記載,嘉慶五年進瓷記錄為「上色呈樣尊瓶罐共三十七件,上色裝桶尊瓶罐共一百五十九件」;嘉慶十年則是「上色呈樣尊瓶罐共三十七件,上色裝桶尊瓶罐共一百六十三件」,與乾隆時期琢器燒造動輒過千的情況確實不能相提並論。因此,嘉慶御瓷燒造規模縮小,尤其琢器數量銳減,故《景德鎮陶錄》卷二有載:「今上御極以來,詔崇節儉,每年陶器需用無多,而陶工益裕矣。」但因嘉慶元年至三年之際,乾隆為太上皇,燒造制度一切遵循前朝,據內務府嘉慶三年《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載,嘉慶三年發往江西燒造的官窯瓷器,尚須要求「一半乾隆款,一半嘉慶款」,如此獨特的燒造現象是明清御窯絕無僅有之事,亦恰好說明嘉慶御瓷與乾隆官窯淵源密切,斷不可截然區分。彼時工匠秉承前朝之造器精神,技術物料相同,故所出之物量雖少然其品質無異於乾隆後期,是為嘉慶官窯水平之最佳時期。
本品正是燒造於此獨特歷史階段的上品御瓷,可證瓷史之不虛。其以葫蘆瑞果為形,豐盈飽滿,別緻精巧,通體紋飾以青花繪就,口沿飾如意雲頭紋一周,此為乾隆後期經典的邊飾,頗為流行,器身上下部繪以九龍鬧海圖,所見驚濤之上,祥雲迤邐,火焰飛滾,諸龍蒼健兇猛,叱吒風雲,氣勢凌厲恢宏,更有一龍破浪而出,昂首欲飛,以致方尺之間,猶有排山倒海之勢。其佈局繁密而不亂,諸龍神態之描畫精準,逼真傳神,青花妍美淡雅,於瑩潤潔白的釉面映襯之下,更見亮麗非凡。底為臥足內凹,中心篆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規整端莊,寫法之特點與乾隆後期相同,如出同一人之手。
2:清嘉慶青花海水九龍紋天球瓶,尺寸:高30厘米,估價:RMB 6,000,000 ~ 7,000,000,成交價: RMB 6,900,000 ,成交時間:2012.05.25,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2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嘉慶年制」篆書款。
此件天球瓶造形豐盈飽滿,青花髮色標準恰當。繪飾的「九龍」紋樣,雖容姿各異,但同樣神情威嚴、凌厲氣勢攝人心魄。以此紋飾在嘉慶御制瓷器間亦頻有得見,然同形同飾的青花天球瓶卻極為少有。
同紋飾之葫蘆瓶,紀錄中只有於1974年10月31日香港蘇富比Lot.199可資對比。
3:清嘉慶青花夔鳳福壽紋雙耳長頸膽瓶,尺寸:高31.5厘米,估價:RMB 2,800,000 ~ 3,800,000,成交價: RMB 5,577,500 ,成交時間:2018.01.08,拍賣公司:保利(廈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保利廈門2017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瓶直口,細長頸,兩側飾螭龍耳,溜肩,鼓腹,圈足。通體青花繪製紋飾,口沿繪如意雲紋,頸部繪纏枝蓮紋;肩部以回字紋、如意雲紋各一圈間隔;腹部上繪蝙蝠紋,中間主體紋飾繪兩對左右對稱的夔鳳圍繞中間的纏枝花,其下繪製纏枝蓮紋飾,底部飾仰蓮紋,圈足外壁蕉葉紋一周,底書「大清嘉慶年制」 六字三行篆書款。
此瓶輪廓飽滿,線條優美圓潤,造型端莊穩重,胎骨細白瑩潤。青花繪製的紋飾中,多見纏枝花卉、折枝花卉,在其中融入夔鳳紋者,更具皇家貴氣,主題鮮明,寄寓福壽雙全之意。其畫麵點綴如意雲頭紋、蝙蝠、纏枝花卉紋,婉轉舒展,繁而不亂,頗見柔美之姿。繪畫細緻工整。有層次的青花設色技法凸顯出典型西洋之特徵,繪畫技法摹仿西洋光影畫法,注重花朵花瓣的明暗表現與枝葉的立體層次。雖為青花卻有彩瓷的富麗堂皇、絢麗濃妍之感。於紋飾間依舊可見襲乾隆舊制,以最大限度保持了前朝的餘韻風貌,本品即為嘉慶時期上品珍瓷。
嘉慶一朝御瓷燒造與前朝相比多有不同,其中經費一項尤為明顯,嘉慶四年時定為「統以五千兩為率」,較乾隆後期每年「約用銀七千餘兩」少了近三分之一。因此,嘉慶御瓷燒造規模縮小,尤其琢器數量銳減,故《景德鎮陶錄》卷二有載:「今上御極以來,詔崇節儉,每年陶器需用無多,而陶工益裕矣。」但因嘉慶元年至三年之際,乾隆為太上皇,燒造制度一切遵循前朝,據內務府嘉慶三年《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載,嘉慶三年發往江西燒造的官窯瓷器,尚須要求「一半乾隆款,一半嘉慶款」,如此獨特的燒造現象是明清御窯絕無僅有之事,亦恰好說明嘉慶御瓷與乾隆官窯淵源密切,故所出之物量雖少然其品質無異於乾隆後期,是為嘉慶官窯水平之最佳時期。
4:清嘉慶青花八吉祥夔龍吉慶有餘如意口尊,尺寸:高21.8厘米,估價:RMB 3,000,000 ~ 5,000,000,成交價: RMB 4,025,000 ,成交時間:2019.12.04,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嘉慶年制」款。
此尊造型新穎而獨特,器身做四稜倭角如意瓶式,唇口外侈,矮頸,溜肩,肩部兩側裝飾雙龍耳,圓腹漸斂至足邊,下承圈足。造型圓潤,給人端莊豐腴之感。通體罩施白釉,色澤潔白凝潤,其上以青花繪飾紋樣,口沿繪飾一周如意雲頭紋,脛部為靈芝仰蓮紋,圈足環飾回紋。膨出的腹部主體紋樣為雙夔龍拱福慶綿長紋樣。所繪瑞蝠銜桃枝,下承吉磬、盤長,周圍環飾纏枝西番蓮紋樣,其上夔龍及纏枝蓮紋,構圖對稱而工整,繁縟華麗,畫工複雜而不失嚴謹之態,其紋樣以重複性連續裝飾為主,但這種裝飾並非枯燥的雷同,而是在諸多細節處給人別緻而考究的觀感體驗,視之妍麗奪目。如所繪紋樣通過漸變的色澤表現立體感,或以細膩的筆觸與流暢的線條顯示出西方繪畫技法的深遠影響,雍榮華貴,氣度不凡。器底青花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款。
嘉慶一朝御瓷燒造與前朝相比多有不同,雖承襲乾隆的藝術風格,但造型創新式樣少,紋飾也多採用傳統寓意吉慶的圖案,繪製技法工筆多於寫意。其中經費一項尤為明顯,嘉慶四年時定為「統以五千兩為率」,較乾隆後期每年「約用銀七千餘兩」少了近三分之一。因此,嘉慶御瓷燒造規模縮小,尤其琢器數量銳減,故《景德鎮陶錄》卷二有載:「今上御極以來,詔崇節儉,每年陶器需用無多,而陶工益裕矣。」但縮減燒造御瓷規模之前,嘉慶御窯的燒造則完全與乾隆時期相同,蓋因乾隆丙辰歸政後,雖改元為嘉慶元年,但在清宮內務府的檔案中,仍有乾隆六十一年和六十二年的時憲書,宮中檔案仍延用乾隆年號。故而此一時期燒造制度一切遵循前朝,據內務府嘉慶三年《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載,嘉慶三年發往江西燒造的官窯瓷器,尚須要求「一半乾隆款,一半嘉慶款」,如此獨特的燒造現象是明清御窯絕無僅有之事,亦恰好說明嘉慶御瓷與乾隆官窯淵源密切,而如本品之紋樣。整器造型雍容典雅,氣度不凡,裝飾及燒造方式充分延續乾隆時期超高水準的制瓷工藝,確給人以「乾嘉不分」之感。
5:清嘉慶青花芭蕉竹石圖玉壺春瓶,尺寸:高28.6厘米,估價:HKD 600,000 ~ 800,000,成交價: HKD 2,670,000 ,成交時間:2013.05.29,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3年春季拍賣會(二)。
鈐印款識:六字篆書款。
本瓶造型線條優美流暢,腹部飽滿,以秀石、翠竹、蕉葉、萱草、蘭花構成了一幅寓意吉祥的「五瑞圖」。同款瓶最早見於元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主題相關的元代釉裡紅、明永樂青花玉壺春瓶各一件。及至清代各朝復燒此款明式青花玉壺春瓶。
6:清嘉慶青花水波祥云「九龍」圖直頸撇口瓶,尺寸:30.5厘米,估價:HKD 1,800,000 ~ 2,200,000,成交價: HKD 2,180,000 ,成交時間:2010.04.08,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0年春季拍賣會。
7:清嘉慶青花吉慶有餘紋夔龍耳四稜尊,尺寸:高22厘米,估價:RMB 1,300,000 ~ 1,800,000,成交價: RMB 2,128,000 ,成交時間:2007.08.20,拍賣公司: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7夏季藝術品拍賣會。
鈐印款識:款識:「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此瓶造型獨特新穎,唇口,直頸,溜肩,肩以下漸斂至足邊,肩部圓潤,給人一種豐腴之感。圈足微外撇,頸部繪一周青花如意雲頭紋,頸兩側各飾一螭龍耳、雕工神似,栩栩如生。器身份四瓣,於凸出的器面上腹部繪一組青花雙夔龍拱寶相花紋、纏枝蓮紋及象形蝙蝠銜磬掛如意紋,寓意吉慶有餘,畫功精巧,構圖嚴謹,瓷畫技法嫻熟,紋飾相互對稱,青花色調既藍艷又明快,青花裝飾層次分明,佈局濃淡相間得宜,繁而不亂,又突出了吉祥的畫面。瓶身輕巧俊秀,製作精良,整件器物繪圖有序,和諧俊秀,從而達到很好的吉祥裝飾效果,為嘉慶時期傳世品中少見之器型。
8:清嘉慶青花纏枝蓮紋賞瓶,尺寸:高36.8厘米,估價:RMB 800,000 ~ 900,000,成交價: RMB 1,840,000 ,成交時間:2013.05.10,拍賣公司:北京東正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3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鈐印款識:款識:大清嘉慶年制。
本瓶撇口長頸,鼓腹渾圓,足際微外撇,整器造型豐腴優雅。瓶胎釉白皙潤澤,通體紋飾以青花繪就,其中口沿及頸部分飾海水波濤、如意雲頭、蕉葉、纏枝蓮花及回紋共六條紋飾帶,脛部及足際則點綴仰蓮及卷草紋,腹部主體滿繪雙層纏枝蓮花,其花朵鮮活飽滿,姿態各異,枝葉恣情生長,茂盛繁密。整器青花髮色鮮艷明快,濃淡相宜,紋飾繁縟細密,層次分明,畫工點染細膩,筆力高超。瓶底心青花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款識字體端莊雋秀。
清代青花纏枝蓮紋賞瓶可分為兩種,器形、紋飾略有不同:一種為雍正朝初創之作,其肩部飾三組凸稜,腹部上豐下收,所繪纏枝蓮花為單層排列;另一種為乾隆朝創新之作,其腹部渾圓,不飾凸稜,足際起唇邊一周,腹部纏枝蓮花為雙層。本瓶屬於後者,為嘉慶早年景德鎮御窯廠延續乾隆制瓷工藝之作,其水準絲毫不輸前朝,然嘉慶一朝僅歷二十五年,故其傳世作品數量比乾隆朝更少,其珍惜性因此凸顯,且本品整器保存狀態良好,更為難能可貴。
9:清嘉慶青花夔鳳紋蓋碗尊,尺寸:高19.5厘米,估價:RMB 1,500,000 ~ 1,800,000,成交價: RMB 1,725,000 ,成交時間:2015.12.06,拍賣公司:北京市古天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5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款識:「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斂口,束頸,折肩,弧腹,圈足,底部「大清嘉慶年制」篆書款。透明釉地青花繪飾。斂口折面雙弦圍成圈帶,其內青花染地,線繪如意靈芝於上裝點,深淺層次。頸部紋飾三層,自上而下分為蕉葉紋、回紋、變形蓮瓣紋。頸肩夔鳳紋一周,青花單弦作結。腹部作飾三層,上下回紋、變形蓮瓣紋、如意雲頭紋相對,中域夔鳳紋滿佈。據資料,此瓶類創燒於乾隆當朝,為其時大運瓷器之一種,燒製歷經嘉道二朝而止。此尊,形制整范,漿胎,青花暈散沉著,點著鐵銹斑點效果,繪飾層次豐富,特徵典型。此瓶為嘉慶時期御窯之佳品,為有清一代燒造同式尊中上佳者。其青花髮色濃翠明艷,器形周正古雅,尺寸較小卻見大器雄渾壯闊之氣勢,與乾隆時期無異,應屬嘉慶朝早期作品。
漿胎是指明、清兩代用瓷土淘洗後的細泥漿製成的胎體輕薄、色如米漿的一種瓷胎,具有胎薄、體輕、質松、音啞、釉有細小開片等特點。因瓷胎薄質輕,很難保存,整器存世很少極為珍貴。《陶雅》稱:「漿胎者煨瓷民,漿胎所開之片為細片,仿哥所開之片為粗片,往往又稱為碎瓷,而有開大片瓷色發紅者,又稱為格瓷。」民國時期的《飲流齋說瓷》作者在其文中有好幾次提到漿胎瓷器,說漿胎必輕,槳胎質輕而松。還在說胎釉之三處註解:( 漿胎者,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槳以成胚胎,凡極輕而薄之器屬之。
漿胎瓷勝於康熙朝,雍正、乾隆時期燒造數量比前朝大為減少,此尊為嘉慶時期極為罕見,御窯之作更屬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