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劉墉的書法藝術(共7張圖片)
  • 21年11月23日 15:1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談劉墉的書法藝術

華人德|談劉墉的書法

帖學自北宋沿行至清代,似乎難以翻出新意,加上康熙喜董、乾隆愛趙,於是趙、董之書,一時風靡天下,陳陳相因,千人一面。故乾隆之設,一些書法家窮則思變,江湖上有金農、鄭燮之輩,而廊廟上則要數劉墉了。由於求新變而異眾,故自然會遭到苛刻的議論。當時有人認為劉墉的字「如枯禪人定」,笑他拋卻前人的長處,一門心思寫自己一路。廣為流傳這麼一個故事:乾嘉間在北京談到書法,都推重翁方綱和劉墉兩家。戈源是翁方綱之婿,又是劉墉的門人,一次拿了劉的字去見翁,翁就說:「去問你老師,哪一筆是古人的?」戈源將這話告訴了劉墉,劉就說:「我是自己寫自己的字,去問你岳父,他有哪一筆是自己的。「當時無論是物議還是自述都說明劉墉在書法上是刻意新變,擺脫前人的束縛來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的。

華人德|談劉墉的書法

劉墉生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干嘉慶九年(1804),享年八十六。字崇如,號石庵、木庵、青原、東武、香巖、助齋、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山東諸城人。乾隆辛未(1751)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溢文清。關於劉墉的書法淵源,前人眾說紛紜。有說他早年從趙體人手,也有說是學習董其昌。中年以後兼取蘇字之豐腴,脫出窠臼,自成一家。譽之者謂其直人魏晉堂澳,得力於錘既。亦有謂其集帖學之大成。包世臣更在《藝舟雙棋》,扣稱其「七十以後,潛心北朝碑版,雖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興學識,超然塵外。……蓋山東多碑,能見六朝真相,此諸城之所以過華亭也。」

華人德|談劉墉的書法

若說劉墉初學趙、董,在當時的環境下,這是必由之路。其字豐腴.多用很筆,確近乎蘇。古人取法以高古相尚,帖學派以晉為源泉,故劉墉出人魏晉亦理所當然。據說劉墉晚年,包世臣曾渴見過他,評古論今時,劉墉要包世臣評他的書法,包以為是得法於奄其昌,劉墉覺得這是把他給看低了,自認為其字以拙取性,是繼承的鍾繇。而包世臣則辯說一番,指出鍾繇除《乙瑛》、《受禪》二八分書碑外,無可信的書跡流傳(二碑其實亦非鍾繇所書),難道願憊承認自己是繼承偽跡的嗎?劉墉未再接口。因此講自己是繼承鍾繇,也只是古人一貫採用的「托古」之說而已,至於說劉墉晚年稍得北碑余緒,即便勝董,這是包世臣為其推尊北碑張本。其時碑學未興,文人學者皆以北碑狠惡拙陋而不屑顧,劉墉當時望高位尊,且已年邁力衰,是斷不會再去學習北碑的。

華人德|談劉墉的書法

對於劉墉的書法,確實值得作一番分析研究。書家往往借助於獨特的書法用具,來出色地表現其獨特風格。這一點,古人論書很少談及,其實關係至大。乾隆間已開始盛行起生宣紙和長鋒羊毫,而劉墉卻常用紫毫筆,愛於蠟箋、高麗紙等極光滑的紙上寫字。古人認為:「若書虛紙,用強毫;若書強紙,用弱筆。強弱不等,則磋跌不人。」這種保守的經驗在乾嘉時被完全打破了。長鋒羊毫和生宣是弱筆虛紙,當時為許多書家所習用,並一直風行至今。。而劉墉卻反其道而行之,用的是強筆強紙,這是犯書寫之忌的,因這樣最會使筆畫單薄而多稜角,鋒芒外露,僵硬無韻。而劉墉用筆蔽極飽極濃的墨來書寫,這樣在光的紙上就不至於放縱無歸。筆著紙逆蹴藏鋒,能使「筋力盡於畫中」,沉著內斂,含渾厚重,故絕無一般用強筆強紙寫字常見的毛病。因墨重字黑,莊嚴而端詳,望之有廟堂氣象,故時稱「濃墨宰相」,非僅以劉墉身居台閣之謂也。

華人德|談劉墉的書法

劉墉愛用蠟箋和高麗箋,固然因這些紙華麗精緻,光潔可愛,若用當時流行的生宣,墨過飽則濡暈,過濃則滯澀,故取紙平滑不吸墨,這是其根本的原因。他用筆中最健的紫毫來寫字,是為了借助其彈力.在提按運轉時形成筆畫間粗細變化的極大反差,按筆頓駐,團若濃雲.提筆縈帶,飄若游絲。故字雖豐腆,而不癡肥,筆鋒起收潔淨,蘊蓄而不乏姿態,試使用軟筆書寫,或成墨豬矣。他在章法上也是頗具用心的,行距寬闊,字與字間隔較遠.極少聯綿牽合。這種疏朗的布白,有助於減少墨氣,而增其古淡虛寂的意境,無疑是吸取了策其昌的章法特色,這比當時一些僅得奄字皮相的書家要高明得多,所以陳希祖認為:「二百年士大夫善學華亭者,惟諸城耳。」

華人德|談劉墉的書法

從《唐人寫經跋》可以看到劉墉使筆墨紙三者相發和對它們駕馭之純熟已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其落款為「石庵學人」,鈴有「日觀峰道人」一印,未題年月。劉墉的字早年深受趙、董影響,秀潤妍媚.中年以後筆力雄健,氣勢逼人,而晚年則爐火純青,歸於平淡。此作似為晚年所書。傳說劉墉有三位姬妾皆能代筆,可以亂真,晚年書代筆尤多。僅署名「石庵,二字,而鈴以長垂腳篆文「石庵」印的都是代筆書。此題跋行中帶草,使轉起倒,隨筆翻滾,信手而成,但覺力蒼氣厚,神味雋永,雖非精意之作.卻更見渾樸而有天趣。來源書法 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

華人德|談劉墉的書法

劉墉的書法有著強烈的個性和特色,這在清代碑學未興前.書家中是極為突出的.但是個性和特色中往往總會蘊含著習氣。錢泳《履園叢話》中記有當時幾位前輩書家相互嘲諷的事:「文清(劉墉)笑侍講(梁同書)為灶下老牌,侍講亦笑文清為滕公佳城.,太守(王文治)笑兩公(劉墉、梁同書),兩公亦笑太守。」劉墉在用筆上大起大落,頗有創新,錢泳以為這是「誤於《淳化閣帖》,遂至模稜終老。」其實這恰是劉墉變化前人之處。但是由於按筆、頓駐時太粗肥,加上墨濃,雖在布白上以疏空救之,還是覺得黑氣迫人.故有「滕公佳城」之消。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