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米芾在古代書法家群中是個特例,古代很多書法家不是位高權重,就是德高望重,米芾一生都沒有觸及權利核心,在世人眼裡更是瘋瘋癲癲,但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很喜歡他,固然與宋代重視人文的時代風氣,也與其真性情與高水準的書法作品有關,他的書法代表了「宋人尚意」書風的最高準則,是性情書寫的極高表現。
但是一般人瞭解米芾只知其”顛”的一面,不知其「顛」的根源。今日小編就來與諸位探討下,也不知說得對不對,請諸位指正!
北宋書法家米芾,影響書法藝術一千多年,尤在明末,學者甚眾,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後人畫米芾像
他是一位天才,獨具個性的天才,會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詩人,學者,佛教徒和半個音樂家於一身。雖在歷史上與蘇軾、黃庭堅、蔡京齊名,書法造詣卻在三人之上。
米芾原名米黻(「黻」與芾同音,黻是古代重要的服飾紋樣,代表背惡向善之意。他父親希望他能輔佐君王,報效朝廷,米芾是他41歲時改的名字),字元章,世居湖北襄陽,號海岳外史 ,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人稱「米顛」。
文君至從學文化史之後,對米芾一直有幾個疑惑。
襄陽米黻
米芾為何姓米?
這個姓氏在歷史上很少見,就是現在米姓人也很少?
米芾何改名?按中國孝道論,士大夫不會輕易改名,米芾改名又為選「芾」這個字?
他的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是什麼意思?
號都是本人取的,要麼以地名、官職、居所、齋號取號,他為什麼取這樣的號。
米芾「瘋癲」性格是怎麼形成的?
李白雖然也是放浪形骸,但是遠沒有到「顛」這個地步,後來者徐渭、八大雖然也有癲狂的行為,大都因官場和形勢的打擊,逼不得已裝瘋賣傻,是有意為之。而米芾之「瘋癲」卻是自然行為,無意為之,這種性格是怎麼形成的呢?
襄陽米芾
馬克思有句話說得好: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藝術品也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話說的有道理。
小編便從米芾的整個社會關係來瞭解這個人,並通過瞭解這個人的性格、心理(認知),行為習慣,進而瞭解他的藝術,瞭解他的藝術高度是如何練就的。
我們將從四個方面來瞭解:追根溯源,家庭關係,仕途(與皇帝的)關係,朋友圈。
追根溯源
中國古代的家庭關係比現在複雜,上一代興衰榮辱關乎下一代的興旺發達。
米芾的五世祖米信,是北宋初年的開國元勳。是當時後周禁衛軍頭領趙匡胤的一名下屬,名叫海進,輔助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之後,因戰功顯赫,忠心耿耿,被皇帝賜予米姓叫米信。
你會覺得奇怪,皇帝為什麼賜米姓不賜別的,米和海差別很大啊。
這個米姓又有一個溯源。
原來,米信原本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原人士,是當時的少數民族——奚族人。奚族是鮮卑人的一支,屬於高加索人種的雅麗安人,世居祁連山,後遭匈奴追殺驅趕,他們一路向西,在帕米爾高原建立十幾個小國,史稱「昭武九國」(九是極多之意),操縱著漢唐著名的絲綢之路。
昭武九國位置圖
昭武九國中就有米國。由於國小力弱常受突厥人壓迫,所以歸附唐朝,唐朝朝廷根據米國國名的音譯,命名為南謐(讀「mi」)州。後唐朝因安史之亂,朝廷無暇顧及米國,都城被他國佔領,米國人四散逃逸。
昭武九國中其中幾國
米國人又如何與奚族牽扯到一起的?唐代滅亡以後,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家國分裂的時期,也是各民族遷徙融合時期,米氏人南下中原加入鮮卑宇文部,米信在效力於周世宗之時,投在趙匡胤麾下。隨趙匡胤一起叛變,成為宋朝開國元勳之一。
趙匡胤
為顯皇恩,趙匡胤賜名海進為米信,可謂皇恩浩蕩,世襲功勳。
然而米信卻是個文盲,而且有文盲武將的通病,粗魯野蠻,在他治理的地區為政橫暴,擅權謀私,欺行霸市,苛待下屬。最後因罪法治,死於牢獄。
米芾對這位先祖不但不崇敬有加,還諱莫如深,不願提及。
米家高祖、曾祖以上,也都是武職官員,雖為官僚世家,卻並不出彩。自父親芾父,字光輔,官左武衛將軍,開始讀書學儒「尊德樂道」。
是什麼促使世代武將的米家改變仕途方向呢,改變米光輔對兒子的教育呢?
因為國策。
開國皇帝趙匡胤本是後周皇帝的最高軍事統領,因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才建立皇權。因而對武將兵權過大,特別感同身受。他害怕重蹈覆轍,定下貫穿兩宋的基本國策——重文抑武。
武將沒有前途,而且下場都挺慘,像北宋初年的將軍楊業,被逼得以死明志;曹彬雖被譽為宋初名將第一,其子曹瑋,在同僚的排擠下,默默無聞地死去;狄青雖功勳卓著,位至樞密,但由於出身武將,最終只能是外調;最冤莫過於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之死,就死在「莫須有」三字之下。
如此情形,武將將如何自處。趙匡胤順應時代地提出了另一個想法——「變武為文」,武人要讀書。
這個思想到米芾父親,儼然成為改變家族歷史和地位的重要思想。
因此,米芾對五世祖米信是開國元勳並不驕傲,對自己出身奚族更是諱莫如深。
這也是士大夫階層以中原民族為「正統」,稱少數民族出身的人為「胡人」的思想在作祟。
在文人士大夫位高權重的年代,敏感的藝術家米芾如何能接受自己是「胡人」的後代呢?
所以他要找中原古老的姓氏為自己洗白。
米姓是開國皇帝所賜,如果直接改姓,難免殺頭之罪,擔起不忠不孝的罪名。
他發現羋(mi)與米字讀音一樣,而羋姓是周時楚國貴族的祖姓。所以不能改姓就改名,因芾與黻(fu)讀音一樣,又跟羋字長得相似,所以改為米芾。
羋篆字
米芾印裡的「芾」字
這還不滿足,為了更充分地說明自己是楚國後人,他取號為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因為鬻熊、火正的後人就是居住在楚這個地方的。
後人覺得他在玩文字遊戲,頗符合他玩世不恭的形象,但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種自我認證,他要在當時以儒學為核心的北宋社會圈子裡找到最高的存在感,安身立命,必須為自己搭個「正統」血緣。所以改名是他能做到方式之一。
如果單以「瘋癲」來解釋他的這個行為就片面了。
那他為什麼不出將入相,做個像王安石,范仲淹的歷史名臣呢,這固然跟他的愛好有關也跟他的成長有關。
家庭關係
父親米光輔曾是英宗做太子時府裡侍衛,母親是他父親的庶妻,但因為做了英宗長子的乳娘,所以與英宗高皇后關係好。米芾出生時,當時還是太子的英宗,送來了一支2尺多高的玉珊瑚作為賀禮。
後來高皇后的兒子繼位為神宗,神宗念及閻氏舊情,18歲的米芾「恩蔭」為秘書省校字郎,隨母從太原來到汴京,飽覽京城的時賢書翰大作及唐代碑刻。
米芾能入仕,不是因為寒窗苦讀,科舉應試,而是因母親的「關係」蒙恩而來,如此輕而易舉,也導致了米芾對權位並不熱衷,一生都是遊戲官場,無追名逐利之心。
仕途關係
英宗、神宗、哲宗、徽宗
宋英宗
英宗做了4年皇帝就去世了,因母親是英宗皇后兒子乳娘的關係,所以他童年的成長環境優渥,至少不用擔心吃穿住行這種現實問題,也不用擔憂教育資源的問題。米光輔為了讓孩子走光輝的文人之路,牟足了勁供他讀書學字,為他收集各種名畫法帖,增加家庭底蘊,他在各種字畫書籍的熏陶下長大的。
宋神宗
神宗期間,他度過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時代,神宗是個勵精圖治大膽革新的皇帝,雖然欣賞米芾才華,但不是特別關注。所以在神宗期間的十幾年間,他四處為官。任期比較長的地方是都是文化名流輩出也是物產豐富之地。
他在臨桂(今比鄰桂林,有”狀元之鄉”、”將軍之鄉”、”冠軍之鄉」美譽),含光鎮(廣東省北部,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做官,再後來到長沙(長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發源地)做官,之後就是杭州,杭州不用介紹也知道這臥虎藏龍文化之地。
這些地方文風鼎盛,經濟繁榮,青年米芾在這裡做官沒受多大的苦,沒經歷什麼挫折,春風得意,對做官又是「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的心態,沒有蘇軾仕途的大起大落,沒有柳永仕途之路的屢屢受挫,沒有王安石的革新治世之心,同時遠離新黨改革的政治漩渦。
所以他保持了童年的天真,少年的恣意,青年的意氣風發,如此解釋他的「瘋癲」的性格再好不過。
宋哲宗
哲宗時期,又遠離政治中心。
在雍丘(今河南省杞縣,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境內有眾多的夏、商、周文化沉積)做知府。後又在嵩山(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和道教聖地)做監中岳祠,之後在漣水縣(今江蘇省淮安市下轄縣,自古是智慧之鄉)做官,後去濟寧整治蔡河。
可見,中年時期不僅常年留戀文化古跡,飽覽大好河山,學習碑帖篆刻,養足胸中浩然之氣,更重要的是遠離哲宗朝愈演愈烈的新黨舊黨之爭,以及北宋開國以來政敵面最廣、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政治迫害(文字獄:車蓋亭詩案)。
米芾之幸在那種身不由已的封建皇權統治之下,依然保留了童年時的天性,這種天性後來成為成年獨具一格的個性和自由灑脫的行動力。
這樣的個性和行動力展現在書法上造就了他自信、沉著、痛快的藝術風格。在生活上形成超時代的審美,驚世駭人的處事風格。
宋徽宗
徽宗時期也就是晚年,米芾一躍成為皇帝的座上賓。
因宋徽宗本人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藝術家,做皇帝做得昏庸無能,但在藝術造詣上不妄為一代大家,設立翰林書畫院,獨創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古今。由好友蔡京推薦,米芾被徽宗召入宮中,做書畫博士,後做禮部員外郎(唐宋時對在禮部管文翰的官又稱作「南宮舍人」,後人以他最高職位稱呼他為「米南宮」),是有實權的職位,相當於副司長。可見徽宗對他的欣賞和喜愛。
由此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從地方官到高層官員到皇帝本人,都非常寬容作為朝廷命宮的他行為的放蕩不羈,都欣賞他性情的天真狂放。
即便犯了過錯,也有看不慣他的官員彈劾他,都打擊不到他,領導們只是小懲以戒,一笑而過,就是最大的一次過錯也不過是罷免官職(他自己倒是滿不在乎的),之後又復官。
誰不喜歡無害有才又可愛的人呢?
米芾的瘋癲更像是大智若愚。魏晉一代,名士輩出,魏晉風度幾乎是每一個文士大夫理想的精神狀態,崇尚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所以米芾「瘋癲」除了性格原因外,也是對士大夫心中崇尚的魏晉風度一種繼承和傳揚,對自己「胡人」出身的一種顛覆。
放浪形骸不是每個文人士大夫心中渴望的嗎?
朋友圈
蘇軾
蘇軾既是米芾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師。
米芾31歲時到黃州拜訪被貶的蘇東坡。兩人相見如故,蘇軾指導他寫書以晉為師,正在探索期的米芾深以為然,開始與蘇軾長達一生的友情。
蘇軾和米芾兩人年齡差了二十多歲,卻心意相通,性格相似,意氣相投。
蘇東坡回京任職後,米芾也在京城遊歷,交往就更加頻繁了。米芾參加了王詵組織,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等十六人參加的「西園雅集」。
(王詵和李公麟是歷史上著名的大畫家;蘇軾是當時文壇領袖,代表宋代文學最高成就;蘇轍是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秦觀是婉約派一代詞宗;黃庭堅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蔡京
米芾對人真心真性,毫無心機,也沒有成見,不在乎面子。
蔡京是歷史上有名的奸相,追逐權利,貪婪自用。蔡京還沒進入官場,落魄不堪時與米芾結識,後來四次為相,米芾都沒有巴結過他。
米芾遊戲官場,屢屢被人打小報告,他就像個怨婦一樣向他傾訴。說自己轉宦南北、流落江湖如何如何辛苦。有一次,走水路到河南,全家老小十餘口人辛辛苦苦擠在一隻小船上,為了說明船的大小,他就在信紙上畫了一隻。蔡京邊讀邊笑,而當時彈劾米芾的奏章正是說他行為瘋癲。
又有一次,米芾在外做官,性格太灑脫,總被上司批評,他實在受不了就寫信給蔡京,叫蔡京給自己升職,也不升高,升到與上司同等就行,弄得上司哭笑不得。
以蔡京權勢,如果有意對付米芾,米芾絕對深受打擊,但是蔡京有意無意總是保護他,這也能側面說明米芾的人格魅力。
宋徽宗
米芾之所以能和宋徽宗做「朋友」,全靠蔡京的舉薦之功(做書畫博士),蔡京深知徽宗對書畫藝術熱愛之深,兩人也是趣味相投。
有一次,徽宗藏在簾後觀看米芾寫字,只見他反系袍袖,跳來跳去,落筆如雲,龍蛇飛動,察覺到皇帝在簾子後面,絲毫不覺拘束和難為情,反而大聲打招呼。
還有一次上朝的時候,徽宗讓米芾在殿內寫字。米芾手裡拿著一個手札,徽宗讓他擱在椅子上,結果米芾竟大模大樣地往椅子上一坐,對徽宗說,給我拿個唾壺(痰桶)來。
還有一次,徽宗召米芾寫字,米芾也毫不含糊,落落大方地執筆而書,眨眼之間就書寫好了「奇絕陛下」四個字,用的是御案上的端硯。令得龍心大躍,寫完後,米芾捧著端硯跪下,對皇帝說:「這方硯石,臣下已經用過了,恐怕不好再供御前聽用了……」皇帝哈哈大笑,就把端硯賜給了他。米芾高興不已,抱著硯石退出,衣服上沾滿了墨汁也不在乎。
宋徽宗如此縱容,難怪五十多歲的「老人家」,精力這般充沛,性情如此童真,千年來為人津津樂道。
……………………………………………………………..
總之,米芾「瘋癲」一生,離不開北宋尊重士大夫的時代風氣,離不開出身世家的顯赫身份,離不開父母的資源、朋友的提攜、皇帝的欣賞。更關鍵的是他自己的生命體驗,他不畏世俗的真情真性,執著一生的藝術品格。
至此,我們對偉大藝術家米芾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至於其他方面的故事,比如拜石為兄,以名字擇婿,潔癖,奇裝異服,這裡不再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