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海獸葡萄鏡上的外來文化(共3張圖片)
  • 20年8月30日 11:4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唐代海獸鳳鸞葡萄鏡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是一個創新的時代。海獸葡萄鏡就是唐代銅鏡最引人注目的鏡類,它的紋飾圖案充滿了神秘色彩,被許多專家學者稱之為“多謎之鏡”“凝結歐亞大陸文明之鏡”。海獸葡萄鏡是中國古代銅鏡製作的最後一個高峰,被譽為是中國銅鏡藝術皇冠上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是中國4000多年銅鏡發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鏡種之一。其價格在拍賣市場上屢創新高,是無數銅鏡收藏家、收藏愛好者追捧的對象。

圖2 唐代過梁式海獸葡萄鏡

圖3 唐代銀背浮雕瑞獸葡萄鏡

  這種繁縟富麗的海獸葡萄鏡,大致出現於唐高宗時期(649—683),在武則天執政時期(684—705)極為流行,式樣繁多,異彩紛呈。下面就來介紹三面不同類型且較具代表性的海獸葡萄鏡。 

  海獸鳳鸞葡萄鏡(圖1),直徑12.2厘米,圓鈕,圓鈕座。一圈凸起的雙三角鋸齒紋將鏡背分為二區。內區環鈕圍繞四隻追逐奔跑的海獸,海獸的周邊佈滿成串的葡萄和纏繞的籐蔓。在鋸齒紋凸稜和靠近鏡緣的雙鋸齒紋之間形成外區,裝飾三隻海獸與三隻鳳鳥奔弛飛舞在成熟的葡萄及繁密的枝葉、籐蔓間。高窄緣。 

  過梁式海獸葡萄鏡(圖2),圓形,直徑13.5厚0.8厘米。伏獸鈕:伏獸清晰,四肢往前作葡伏狀,頭部顯露,帚尾直伸。凸起的環狀圈帶將鏡面分為內、外兩區,內區中四周飾有姿態致相同、側伏於地的四海獸,海獸的鬃毛、尾巴、表情甚至肌肉都塑造得清晰生動、動感極強;其間點綴著葡萄的葉蔓和一串串纍纍的果實。外區以葡萄串和蔓枝為主,有11只雀鳥穿插嬉戲於串串葡萄與枝蔓之間,有的昂首翅尾,有的佇立啄食,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邊緣飾二圈弦紋線形成緣區,其內滿佈與內外區連成一體的葡萄枝蔓。 

  此鏡畫面雖被分為內外兩區,但是內區的葡萄枝蔓卻越過中間的一圈凸起圈帶伸入外區,使內外區的葡萄枝蔓彼此相連,因而被稱為“過梁式海獸葡萄鏡”。整個鏡背以柔長的枝條、舒展的葉蔓、豐碩的果實與生動活潑的海獸、雀鳥、蜂蝶構成了一幅妙趣橫生的完整畫面。而且由於採用浮雕技法,畫面高低起伏,立體感極強。 

  銀背浮雕瑞獸葡萄鏡(圖3),邊長9厘米,正方形,鏡背整體鑲嵌銀殼,然後在銀背上浮雕圖案。伏獸鈕。凸起的方形雙線銀框將鏡背分為內、外二區。內區環鈕圍繞四隻作臥伏狀的海獸,兩隻頭向內、兩隻頭向外,瑞獸的周圍有纏繞的枝蔓和成串的葡萄。外區為內低外高的斜面狀,框的四角各有一隻向外飛翔的小鳥。框外四面滿飾纏繞的枝蔓和成串的葡萄,四隻形態各異的小鳥以及蜻蜓、蝴蝶佇立飛舞其間。銅窄緣。 

  “海獸葡萄鏡”之名出自清代梁詩正等奉敕纂修的《西清古鑒》,這個叫法為現代學者所廣泛接受。另外一種常見叫法“海馬葡萄鏡”,出自宋代徽宗敕撰,王黼編纂的《宣和博古圖》。魯迅在《看鏡有感》中也曾提到“海馬葡萄鏡”,可見民國時期仍有較多人受《宣和博古圖》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漸漸地通稱為“海獸葡萄鏡”了。 

  在這個名字中,“葡萄”很好理解,指的是葡萄紋飾。中原地區原不產葡萄,漢代時通過“絲綢之路”由西域傳入。而“海獸”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不應將“海獸”理解為“海中之獸”。其實“海”是表示某物是從海外傳入中國,即舶來品之意。在我國古人的地域觀念中,往往將本國稱為“海內”,而將世界其他地區統稱為“海外”,因此,從域外引進的物種被冠以“海”字或“洋”字,例如海棠、海石榴、洋火等,因而古人在使用“海獸”這一稱謂時,強調的應該是“海外引進”。 

  細細揣摩海獸葡萄鏡上的動物形象,其形態多樣,似狐、似狼、似馬,也像獅子。被人們戲稱“四不像”。實際上就是古人心目中的獅子。獅子,古人稱“狻猊(suān ní)”。《爾雅·釋獸》:“狻猊如彪貓,食虎豹。”另據《後漢書·西域傳》記載,西漢章帝章和元年(87),獅子這種動物開始從西域引進中國內地,供貴族在宮廷中賞樂。但絕大多數工匠並沒有真正見過獅子,因而對這種散發著異域神秘感的動物,只能根據傳說中其兇猛、霸氣、威嚴的外表,再憑借自己的想像進行創造,這是海獸葡萄鏡上“海獸”形象千姿百態的原因所在。而獅子不是中國本土所出,所以稱為“海獸”,並逐漸成為了約定通說。 

  “海獸”和葡萄這兩個來自域外的物種由鑄鏡師採用高浮雕的技法將它們共同鐫鑄於銅鏡之上,不僅在造型上寫實、生動,富有裝飾性,而且充分體現了大唐盛世多元文化的兼容並蓄,是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見證。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