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一、《寒山子龐居士詩帖》
《寒山子龐居士詩帖》是唐代隱士寒山勸戒詩與居士龐蘊詩偈,龐蘊(?——八○八),唐代著名禪者。字道玄。世稱龐居士、龐翁。湖南衡陽人。曾參謁石頭希遷,頗有領悟。遺有《龐居士語錄》。 《寒山子龐居士詩帖》是黃庭堅晚年傑作,落筆奇偉 ,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筆筆似自空中蕩漾而來,充滿飛動之勢。結體舒展大度,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此作用筆凝練而富有韻致,結字險絕,敧側中帶安穩。常以一二長筆打破空間布白,配合行氣的錯落,產生強烈的動勢。為黃庭堅代表書風,可謂風度翩翩,自有一種風流。 黃庭堅書寫時之特殊運筆動作,經常因為動作過大而造成橫畫線條中間的斷開。 黃庭堅所使用之特意伸長筆畫,富有蕩漾之姿,變化無端。除了使結字更有變化外,也打破行間的空白,使全作的神彩更加飛揚。 彼此相異的三點水的寫法,巧妙的安排與變化,都顯示出黃庭堅結字的能力與巧思。
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文中有節略。
卷尾無書寫紀年和史款,約書於紹聖二年(1095年)。卷內鈐有「 內府書印」、「紹興」連珠印、 「內省齋」、「秋壑圖書」、歐陽玄印」、「項子京家珍藏」、等印鑒,還有項元汴跋。此卷是傳世黃書中的名跡,《式古堂書畫會考》、安歧的《黑緣會觀》等書均有著錄。
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傳》白紙本 33.7×1840.2cm。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顧洛阜(John M Crawford Jr,1913—1988)遺贈
三、黃庭堅《諸上座草書卷》
《諸上座草書卷》,約書於元符三年(1100年),紙本,草書。凡九十二行,四百七十七字,33×729.5厘米。署款:「山谷老人書。」「書」字上鈐「山谷道人」朱文方璽。後紙有明吳寬,清梁清標題跋各一段。卷前後及隔水上鈐宋「內府書印」、「紹興」、「悅生」,元「危素私印」,明李應禎、華夏、周亮工,清孫承澤、王鴻緒,近代張伯駒等鑒藏印。此帖初藏南宋高宗內府,後歸賈似道,明代遞藏於李應禎、華夏、周亮工處,清初藏孫承澤硯山齋,後歸王鴻緒,乾隆時收入內府,至清末流出宮外,為張伯駒先生所得,後捐獻給國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卷是黃庭堅為其友李任道抄錄的五代金陵釋《文益禪師語錄》,是其草書精品之一。此卷為山谷晚年代表作,深得懷素草書遺意,如龍搏虎躍而又圓婉超然,縱橫之極,而又筆筆不放,取勢側欹,左右開張,墨色枯潤相映,布白天趣盎然,可謂氣勢豪邁,超凡脫俗,似有禪家氣息。黃庭堅《山谷自論》云:「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在《語錄》後黃氏又作大字行楷書自識一則,結字內緊外松,出筆長而遒勁有力,一波三折,氣勢開張,一卷書法兼備二體,相互映襯,尤為罕見,是其晚年傑作。明都穆《寓意編》、華夏《真賞齋賦注》、文嘉《鈐山堂書畫記》、張丑《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清內府《 石渠寶笈·初編》等書著錄。
四、《行書華嚴經疏卷》花綾 25.1×115cm 上海博物館藏
《行書華嚴疏卷》是黃庭堅寫給化緣僧人換取銀兩的。整卷運筆沉凝渾厚,筆勢遒健,剛健中含妍媚。頗得顏真卿的遺韻,是他盛年時行草書代表作。此卷曾經明韓世能、清汪日章收藏,鈐有「古心堂」、「雷氏裕之」、「錢唐汪曰丞遲雲氏圖書記」等印記。《真跡日錄》、《壯陶閣書畫錄》等著錄。嘉慶七年李廷敬刻入《平遠山房法帖》,《海山仙館藏真》、《宋四大家墨寶》也有收錄。1962年,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撥交上海博物館。
五、《行書贈張大同卷》亦稱《張大同乞書帖》、《為張大同書韓愈贈孟郊序後記》,行書,紙本,34.1×552.9cm,凡45行,172字。
宋哲宗紹聖四年,新黨得勢,東坡貶嶺南,黃庭堅也因修《神宗實錄》落「不實」之罪,被貶黔南。此時黃庭堅體衰多病,「心腹中蘺芥,如懷瓦石」,精神上也很壓抑,此卷是黃庭堅應外甥張大同索書《韓愈贈孟郊序》而寫下的,惜前後早已分為兩段,前面那部分已不知所向,僅餘後面這段「後記」。
黃庭堅擅行、草二體,書法結字中宮收緊,而四面呈放射狀,筆畫長槍大戟,筋脈舒展,鋒芒外露,骨力特健,此卷被認為是黃貶謫時期的傑作。鈐有「紹興」、「內府書印」等印記,後面有王鐸、吳寬、李東陽等題跋,曾經徐俊卿、周湘雲、張大千等收藏。後美國收藏家John B.Elliott(艾略特)在方聞教授的指導下,從香港購入張大千舊藏此卷,現寄存於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中。
六、黃庭堅《牛口莊題名卷》(即《明瓚詩後題》卷)25×1004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圖片由長田散人提供)
黃庭堅所書明瓚(即唐代懶殘和尚)的詩卷,全卷縱25厘米、橫1004厘米,每字直徑約20厘米已為後人分割為二,現僅存後面的題款,即本卷。全文為:「元符三年七月,涪翁自戎州溯流上青衣,廿四日宿廖致平牛口莊,養正致酒弄芳閣,荷衣未盡;蓮實可登,投壺弈棋,燒燭夜歸。」又有小字:「此字可令張法亨刻之。」三行九字,共計五十八字,紙凡三張二接,尺寸大小不一。
宋紹聖年間(公元l094~l098年),黃庭堅任鄂州(今湖北省武漢市)知州,不久被貶官至涪州(今四川省涪陵縣)任散職,繼而又遷往戎州(今四川省宜賓市)。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繼位,任命黃庭堅為太平州(今安徽省當塗市)知州。黃庭堅在赴任前,前往青神(今四川省青神縣)探望姑母。七月二十一日,乘船溯江而上,二十四日至牛口莊宿廖致平(養正)家,八月十一日到達青神。在牛口莊廖家時夜飲興酣,黃庭堅可能就在此時書寫了明攢的詩卷,並記下了從戎州至牛口莊的行程。時年五十六歲。題名刻石尚未發現。本幅作品取之於頗、柳,破除成法,勁秀兩全。此卷正書大字在黃書中也是少見的。
卷首卷尾有南宋賈似道、元趙孟頫、明項元卞等人的鑒藏印記。拖尾殘存原裝的綾邊,無跋。明汪珂玉《珊瑚網》稱在崇楨五年(公元1632)換得此卷時有 李日華題跋。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著綠仍是全卷。如果卞氏見過此卷,則被割裂當在康熙以 後。引首前有原簽題「黃山谷擘窠書梵志詩後題名記,神品真蹟」。原卷包首簽題「黃文節公梵志詩 後題真蹟」。
七、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紙本 縱37厘米 橫392.5厘米 約書於崇寧三年(1104) 日本京都籐井齋成捨有鄰館藏
此為黃庭堅書《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草書卷。據明代書畫家沈周考定此卷為黃庭堅在紹聖年間(公元1094-1098年)被貶黔中後所書,是他晚年的草書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詩卷的題跋中所說:「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 ‘草聖’宜焉!」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祝允明評論此帖說:「此卷馳驟藏真,殆有奪胎之妙。」此詩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灑脫的神韻,而又具有自己的風格。用筆緊峭,瘦勁奇崛,氣勢雄健,結體變化多端,為黃庭堅草書之代表作。
八、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卷》 紙本行書 32.8×219.2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作了這首「松風閣」的詩,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並表達對朋友的懷念。這件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搖槳用力的樣子。不論收筆、轉筆,都是楷書的筆法,下筆平和沉穩,變化非常含蓄,輕頓慢提,婀娜穩厚,意韻十足。在後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蘇軾時,心中不免激動,筆力特別凝重,結字也更加傾側,傳達出與東坡篤厚的情誼,是尚意書風的典型。
九、《龐居士寒山子詩》 紙本 卷 29.1×213.8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作用筆凝練而富有韻致,結字險絕,敧側中帶安穩。常以一二長筆打破空間布白,配合行氣的錯落,產生強烈的動勢。為黃庭堅代表書風,可謂風度翩翩,自有一種風流。 黃庭堅書寫時之特殊運筆動作,經常因為動作過大而造成橫畫線條中間的斷開。 黃庭堅所使用之特意伸長筆畫,富有蕩漾之姿,變化無端。除了使結字更有變化外,也打破行間的空白,使全作的神彩更加飛揚。 彼此相異的三點水的寫法,巧妙的安排與變化,都顯示出黃庭堅結字的能力與巧思。
哲宗紹聖元年(1094)因修《神宗實錄》之事,被罷免官職,貶謫黔州(四川彭水縣)。元符元年(1098)到戎州(四川宜賓),安置城南無等禪院。秋冬之間,在當地文人、居士、及無等禪師協助下,在寺旁建居所「任運堂」。
十、黃庭堅《浣花溪圖引卷》 明代王世貞題跋
鑒藏印有「紹興」、「內府書印」、「貞元」、「乾坤清賞」、「石渠寶笈」、「寶笈三編」、「有明王氏圖書之印」及清嘉慶內府諸印等。卷後有明吳寬、王世貞跋。
此卷為火燒殘本,後經明代夏德聲補齊(見釋文中〔〕內字)。 此詩收入《山谷外集》,作於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黃庭堅時年42歲。作品筆法蒼老,多骨少肉,具有作者晚年書法的風格特徵。卷後明王世貞跋中評道:「……老杜浣花溪圖引也。歌詞力欲求奇,然是公最合作語。書筆橫逸疏蕩,比素師饒姿態,亦稍平易可識。而結法之密、腕力之勁、波險神奇,似小不及也……。」跋文中「素師」是指唐代著名書家懷素,王世貞對黃庭堅與懷素書法特點的比較非常準確。此件作品雖然殘處較多,仍不失為佳作。
著錄於《孫氏書畫鈔》上冊、《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