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千萬的民國16年張作霖像伍拾圓金幣長什麼樣(共2張圖片)
  • 23年5月17日 10:3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張作霖像民國16年伍拾圓 PCGS SP 64+ 西泠拍賣2017年春拍-歷代錢幣,估價: RMB 3800000-7000000,成交價格:RMB 9085000,成交時間: 2017-07-17 17:00:00。

本品張作霖中華民國十六年伍拾圓龍鳳金幣以黃金胚餅打製,直徑2.8厘米,正面有張作霖戎裝像,背面見龍鳳圖案,背部刻有「伍拾圓」及「中華民國十六年」字樣。人物塑造傳神,立體感強,正面人像右方有三粒幣模不規則所形成之「痱子」,可用於判辨真偽。金幣表面光亮、反差明顯,圖案深打,雕工精美,邊緣線狀紋路清晰,堪稱中國近代幣的傑作。

張作霖中華民國十六年金幣系1927年天津造幣廠試制,目前存世僅有兩枚,是中華民國政府當時所發行的硬幣中價值最高,也是現今世界上最為罕見的一枚民國時期金幣,堪稱「民國幣王——金大帥」。此枚金幣歷經戰亂能流傳下來實數不易,此前一直由張作霖及張學良家族直系親屬親自保存。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帶到英國,於1940年代末或1950年代初攜至美國。從品相上看,堪稱完美,是存世兩枚中唯一被美國PCGS錢幣鑒定評級公司評定為金盾64+,為當今存世品相最佳之張作霖五十元金幣。

辛亥革命後,以孫中山領導創建中華民國,開鑄了兩種流通紀念幣。袁世凱上台後鑄造帶有其像的共和紀念幣,登基時還發行了身著龍袍的洪憲紀念幣。後各地軍閥紛紛倣傚。此批紀念幣具有十分分明的歷史過渡性特徵,有著難以言喻的珍藏價值。1926年至1928年間,張作霖掌控北京與天津。此幣於1927年由天津造幣廠試制。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民國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也是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1928年6月4日,在日本人製造的「皇姑屯事件」中,張作霖被炸身亡。張作霖綠林出身,由清軍管帶而至巡防營統領,辛亥後一躍而為民國師長、奉省督軍、東三省巡閱使,進而稱兵關內,問鼎中原,後為北洋政府末代國家元首。

 

軍閥割據時期,當時規模最大、組織最完備、設備最精良的天津造幣廠試制或發行了各式紀念幣章,然而因為執政者在位時間短,鑄造時間亦極為短促,所鑄數量極少,留存至今的屈指可數。天津造幣廠為張作霖生產了銀幣四款、二十元及四十元金幣至銅樣各一款,以及極為罕見的五十元金幣。張作霖像系列硬幣,屬民國人像幣章中的大珍,在歷年拍賣中皆有高價創出,向來為金銀幣藏家所珍視。天津造幣總廠全稱「中國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是民國北洋政府的中央造幣廠。追溯其淵源,最早可以到「總理北洋機器局」,後歷經多次損毀、改建、合併,直到民國元年,北洋政府將原北洋造幣局和造幣總廠進行合併而成,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天津造幣總廠的前身就是北洋造幣局和造幣總廠。

天津造幣總廠歷經共30多年,為民國北洋政府統一幣制、穩定金融秩序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枚金幣背面「龍鳳黼黻[fǔ fu]圖」,即為早期民國國徽「十二章國徽」所用圖案。該國徽為1913年2月至1928年間北洋政府時期使用,從相關數據記載看,該國徽的設計由魯迅先生主持。1912年應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邀請,魯迅入教育部任職,後改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魯迅日記》1912年8月28日條,中即詳細記載了魯迅與錢稻孫、許壽裳兩位同事,共同擬定國徽圖案,並提交,或未通過也未公佈。1913年2月,《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一卷第一冊刊載了《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文中對國徽設計作了闡釋,並附設計圖(設計圖由錢稻孫草繪),圖下註明,在此前魯迅設計的圖案擬定稿的基礎上,按國務院會議指定意見修改。魯迅先生親自執筆,書寫設計闡釋,圖案中西合壁,基於中國古代禮服的十二章花紋,有效結合了西方紋章佈局和中國傳統之十二章圖案:圖案中含日、月、星辰、山、龍、鳳、宗彝、斧、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種吉祥物,象徵決斷、穩定、明察、潔淨、孝養、文采等喻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魯迅先生也參與了造幣幣樣的設計。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易幟,十二章國徽同時廢止。此枚金幣,更是像一面歷史的鏡子,不僅凝結了張作霖傳奇一生,還令我們再一次聚焦於民國北洋史政治權力、中外關係、經濟社會、思想文化!(文/丁昌,中國民俗錢幣學會副會長,現代幣章專業委員會會長,上海市收藏協會大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漢族,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今遼寧省海城市)人。

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乳名老疙瘩,人稱「張大帥」。張作霖自幼出身貧苦農家,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勢力壯大,又被清政府招安,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後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一,得到逐步提升,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在位期間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簽訂賣國條約。張作霖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振興了東北經濟,從宣佈自治開始,修了很多鐵路,還建立了相當多的軍工業和重工業。當時的東北工業水平位居亞洲前列,例如漢冶萍公司是當時亞洲最大鋼鐵聯合企業,在辛亥革命前夕,達到年產鋼7萬噸,鐵砂50萬噸的規模,擁有工人7000餘人,鋼鐵產量佔全國產量的90%。利用外國的設備,東北甚至可以生產坦克。

東北的軍工業也強大到不可想像的地步:每年就能生產20萬發炮彈,6萬支步槍,1億8千萬顆槍彈,超過1000挺重機槍,150多門大炮。一年生產的武器就能裝備六七個標準師,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兵工廠。正是因為有了緊挺的軍工的支持,當時的東北軍,完全實現「現代化」。東北軍的編制分為海、陸、空,是中國當時唯一一支三編齊全的軍隊,在軍事裝備、作戰理念、人員素質來說,都是當時中國最完美的配備。張作霖時期的東北軍,總兵力在40多萬,而且裝備在當時還是上佳水平。其中陸軍就有40萬。海軍當時有三千多人,佔全國的百分之六十。

而各種軍艦加起來佔全國四分之三的數量。裝備飛機250-300架,共5個航空兵隊,這在當時的軍閥中是絕無僅有的。不光是數量,在質量上東北軍的武器也是當時國內最頂尖的。像一百五十毫米迫擊炮和八十毫米迫擊炮,性能都很優越。而仿製日式的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也遠遠超過同期其他軍隊使用的一百毫米榴彈炮。由於張作霖不肯滿足日本帝國主義的無理要求(包括開礦、設廠、移民和在葫蘆島築港等),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30分,日本製造了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瀋陽後,當日不治身亡。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