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西漢雲南廣南羽人船紋銅鼓
在中國鼓這種樂器,很早以前就被人們賦予了吉祥喜慶的文化內涵。今天介紹的是一件中國西漢時期的青銅鼓,西漢廣南羽人船紋銅鼓是1919年有中國雲南省廣南縣農民發現的所以它也被稱為廣南銅鼓。這件銅鼓現在收藏於雲南省博物館是由中國古代雲南的工匠鑄造的,整件銅鼓器身的紋飾帶有濃郁的雲南地域文化特色。
銅鼓高47厘米、鼓面直徑68厘米、在銅鼓的鼓面飾有太陽紋,反映了中國古人對太陽的崇拜。喲與銅鼓曾被人們長久使用所以鼓面的紋飾早已模糊不清,銅鼓的腰部用豎直的幾何紋飾將所有人物分開人物頭戴高高的羽毛專家稱其為羽人。他們有的舉手跳舞、有的以牛來祭祀鼓腰與鼓胸部之間飾有4耳便於懸掛。
這件銅鼓最引人注目的是胸部裝飾的船紋記錄了一場規模盛大的祭祀活動,船上的眾多人物有巫師、划槳者、掌舵者等等。大家都各司其職,祭祀的四瘦船上以標柱上高懸鼉紋的船為首然後圍繞著銅鼓按照順時針方向行駛。
第一艘船的平台上放置有無頭俑,用來祭祀的水神因此這艘船是祭水神的船。
第二艘船上有一個巫師坐在台上右手向後揮舞手掌張開這種手勢古滇族是人們舞蹈手語的一種,這個人所扮演的是正在接受祭祀的祖先這艘船應是用來祭祖的船。
第三艘船上的巫師們,有的擊鼓、有的手舞足蹈,標注上日輪旋轉這艘船是迎神的船。
在第四艘船上,一個巫師屈膝坐在平台上扮演被祭祀的人由此可見這艘船應該也是用來祭祖的船。由於船的標柱上羽毛迎風飄動,因此它又兼具風角船的功能,風角是中國古代人根據觀察西面的風來占卜吉凶的方法。
據專家介紹,銅鼓上所描繪的場景應該是一場規模宏大的求雨祭祀活動,古時候人們認為龍能主宰江海便對龍懷有無限的崇拜之情。一旦遇到大旱之年人們便舉行祭祀活動,祈求龍王爺喜降甘霖滋潤大地保佑莊稼豐收人畜平安。在西南古代民族的宗教信仰中認為擊鼓可以通神靈,因此通過便成為了祭祀活動必備之物。那麼銅鼓上的圖案究竟描繪了一個怎樣的民族呢?專家們在對銅鼓的紋飾進行研究之後發現,銅鼓上以牛祭祀的場景和人物手語的舞蹈都屬於古滇國巫術中特有的風俗,也就是說這件銅鼓應該來自於兩千多年前的古滇國,古滇國位於今天雲南省的滇池一帶。它存在於戰國到西漢時期,滇國是一個沒有文字的國家並且在歷史上僅僅存在了五百年左右的時間。不過在古滇國的墓葬中曾出土過大量精美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見證著神秘古滇國的文明與繁榮。其中,造型各異的銅鼓是滇國文化存在的一個重要證據。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廣南羽人船紋銅鼓的出土地點,並不在古滇國的轄區範圍之內,而是在不遠處的中國雲南省廣南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要想解開其中的謎團,我們還要從銅鼓的起源開始說起。
雲南是銅鼓的發源地,目前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銅鼓出土於中國雲南省楚雄萬家壩墓葬,是春秋時期鑄造的。這件銅鼓經過測音之後,發現它可以演奏一定的樂器。但是這件銅鼓的週身有煙熏過的痕跡,這為探索銅鼓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原來銅鼓最初是由銅釜演變而來,銅釜是中國古代的炊具。
當時的人們在滿足了溫飽需求之後,希望在精神世界上得到滿足,就通過打擊銅釜發出悅耳的聲音並伴隨著銅釜發出的音響來跳舞。為了更加方便的擊打銅釜,古人們對銅釜的形制進行了改造。把銅釜的底部翻轉過來,將銅釜的小平底擴大為鼓面並增加腰曲的線條將原來的敞口改成鼓足,再加上四耳以便於懸掛擊打,銅鼓的基本形制就確定下來了。
此後銅鼓伴隨著民族的遷徙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在雲南地區廣泛傳播開來,並且與當地民族文化融為一體。這時候,銅鼓的作用也隨之發生著改變。相傳在中國古代西南地區一些村寨,經常遭到外來軍隊的騷擾,為了抵禦侵略村民也建起了一座高大的鼓樓並在上面安置了一面銅鼓,當遇到敵人就敲響銅鼓通知各村寨的鄉民共同抵抗。一天夜晚一個官兵打扮成賣酒的人,灌醉了銅鼓的守護者隨後軍隊衝進了村寨打碎了銅鼓,村裡頓時一片狼藉。見此情景村民們決心報仇雪恨紛紛將自己的鮮血融進沸騰的銅汁裡,鑄造了一面紅色的銅鼓。村名一起敲響銅鼓,鼓聲震動山河,附近村寨的鄉民們紛紛趕來齊心合力和軍隊進行抗爭最終擊退了外來的侵略者。此後人們便認為銅鼓可以驅除妖邪保衛家園,銅鼓也被人們賦予了神秘的功能。後來銅鼓被人崇拜為通神的禮器,主要用於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這是一些出土於古滇國墓葬中的銅鼓,它們與廣南縣出土的銅鼓形制大體相同但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古滇國墓葬的銅鼓上,多出了頂蓋。頂蓋上有各種戰爭和生活場景的雕像,在銅鼓的裡面還裝有貝類貨幣。那麼,為什麼古滇國墓葬出土的銅鼓與廣南縣出土的銅鼓有著如此的差異呢?
2011年考古的專家在中國廣南縣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一塊沉睡千年的金腰扣飾破土出世。它的出現不僅解開了廣南羽人船紋銅鼓之謎,同時另一個神秘古國的面紗也由此揭開。這件金腰扣飾的上方是一條龍的形象下方是一隻虎,腰扣中間還鑲嵌了一顆綠寶石,從金腰扣飾的龍虎搭配圖案上我們可以看出,它反映了皇權和王權的關係。所以這件金腰扣飾應該是,西漢皇帝賜予地方諸侯象徵身份的信物。巧合的是,上個世紀50年代,在古滇國滇王的墓葬中也曾出土了一塊金腰口飾並且與廣南出土的這塊極為相似。這說明在古滇國存在的時期,廣南縣附近應該同樣存在過一個小國。
經專家研究後發現,這個鮮為人知的古國叫作句町國。它與古滇國比領而居並且共同受封於西漢,其文化風俗與古滇國極為相似。因為廣南縣正處於句町國的腹地,所以銅鼓的紋飾與古滇國的紋飾十分相似。據專家說句町國與古滇國為了生存競爭經常發生戰爭,由於早期古滇國比較強大,所以處於弱勢的句町國經常戰敗。這時候句町國人用於指揮作戰的銅鼓,便成為了古滇國的戰爭勝利品。有時候古滇族人為了炫耀戰爭的勝利,還在一些銅鼓的頂蓋上雕刻有古滇族人戰爭勝利後收穫銅鼓的喜悅的場面。後來銅鼓被古滇族人改變了用途,成了儲藏貨幣的器物也叫儲貝器,這也正是古滇國的銅鼓不同於句町國的銅鼓的原因所在。
在中國西漢以後,中國雲南地區特有的文化逐漸被中原地區文化所取代。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青銅鼓,也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但作為一種樂器銅鼓仍然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它隨著古人們的分散定居而傳播到中國西南地區的四面八方,並被西南少數民族賦予了各種吉祥的寓意。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中國西南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仍然很珍視銅鼓。她們平時把銅鼓珍藏在有威望的長者家中,每逢重大節日之時就敲響銅鼓。演奏時即可敲打鼓面也可打擊鼓身,奏出各種熱鬧的曲調作為歌舞伴奏樂器。尤其是在過年時,他們敲擊銅鼓希望和神明一起歡度節日並保佑子孫平安五穀豐登。廣南羽人船紋銅鼓是西南少數民族智慧的結晶,直到現在銅鼓上人物頭上的羽毛形裝飾物還在雲南地區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