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谷紋玉璧(1張圖片)
  • 25年6月1日 14:3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這是一件溧陽市博物館館藏的漢代谷紋玉璧(見圖)。玉璧直徑為11.5、厚0.3厘米,表面大部分受沁成“雞骨白”狀態,隱約可見其原本的青玉質地。玉璧表面有用陰線琢刻的“?”字形谷紋樣式。關於谷紋由來,眾說不一,可能是從春秋時期卷雲狀虺紋演變而來,而後戰國至秦漢時期人們根據其形貌與谷粒類似將這種紋飾命名為谷紋,並且引申賦予其滋養、爵祿等含義,《周禮·春官·大宗伯》記:“子執谷璧,男執蒲璧。”鄭玄註:“谷,所以養人。”再往後人們將谷紋直接看作是糧食穀物的象徵,預示國家農業豐收,《酉陽雜俎·忠志》載:“(唐)代宗即位日……楚州獻定國寶一十二……三曰谷璧。白玉也,如粟粒,無雕鐫之跡。王者得之,五穀豐熟。” 

  這種穀紋璧只是漢代玉璧中最普通的樣式,兩漢時期玉璧形制有大有小,紋飾亦豐富多樣,不同種類的玉璧在當時的不同場合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史記·河渠書》載漢武帝用玉璧祭祀黃河,“(武帝)臨決河,沈白馬玉璧於河。”《後漢書·明帝紀》中有漢明帝“親執圭璧,恭祀天地”。這類用以祭祀的玉璧形制較規整且尺幅較大,一般以青玉質地(及所謂“蒼璧”)居多。 

  “行步則有環珮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禮記·經解》)組佩中的小玉璧往往會帶有裝飾意味的鏤空或出廓圖案。而大型裝飾類玉璧則可能用作室內懸掛,如漢畫像石上常見綬帶懸掛玉璧的圖像。在古人看來美玉是寶貴的且具有祥瑞色彩,所以玉璧在漢代也作為每年正月公侯一級朝賀皇帝使用的禮物,《後漢書·禮儀志》載“每歲首正月,為大朝受賀。……公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東漢時期出現“宜子孫”之類鏤空字樣的吉語璧則將其吉慶色彩體現得更強烈了。 

  《周禮》中有“疏璧琮以斂屍。”玉璧在漢代墓葬尤其是大型墓葬中,作為葬具頻繁使用,一般墊放在死者胸部和背部,有的鑲嵌在棺上及縫在玉衣頭套的頭頂部。而小型或等級不高的墓葬,往往也會出現用滑石、陶、琉璃等質地的璧作為玉璧的替代品。開頭介紹的館藏谷紋璧從其工藝及材質判斷就很有可能是用以喪葬的玉璧。 

  此外玉璧還可作為信物憑證,如《荀子·大略》中記載:“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即請教高士用璧、召喚使人前來用瑗、拒絕推辭別人用玦、和好恢復關係用環。此外,古籍中亦有“銜璧”之詞,這裡玉璧是為亡國君主投降信物了。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您可能也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