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籽料與山料原來是這樣的關係?!(1張圖片)
  • 21年9月6日 21:0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有人道:「山料落水,經過水流的搬運和沖刷來到下游河床,上千年的河水沖刷,使之變得細膩晶瑩、如凝如脂,成為了著名的和田籽料。」那麼,果真如此麼?大家且先往下看個究竟吧!
  籽料與山料的」前生今世」
  籽料:是指在河中天然形成的卵石形玉料,外有籽皮。經過自然的長期風化剝解為大小不等的碎塊,崩落在山坡上,再經雨水沖刷流入河中。籽料也被稱籽玉或璞玉。最廣義的說法是指從崑崙山原生礦風化剝落的山料、山流水料,經冰雪山洪億萬年的沖刷磨蝕而形成的一種卵狀次生和田玉籽料。
  山料真的是籽料的媽媽麼?這是目前最主流的「山料-籽料」母子學說,但目前有一流派欲推翻此母子學說,該流派認為「山料-籽料」母子學說只說到了它的表面,沒有說到它的本質。籽料不是由山料經洪水沖刷而成的,也就是說,籽料的原生礦不是山料,其本身就是與山料一樣的另一種原生礦體。
  二者關係學說論證六依據
  (一)玉龍喀什河的源頭,即出山流水的冰山腳下,距離出產籽料的和田市大約有270公里。在這270公里的河床中,從出山流水的那個冰山起,一直往下約20多公里的河床中,可以撿到為數不多的山流水。再從20公里往下到200多公里的這段河床中,根本就沒有玉石。再從約200公里往下到270公里的這段河床中就是籽料出產的主要地段。有人講,中段近180多公里沒有玉石,是因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來,都被洪水把玉石衝到下游去了的緣故。問題是前面那20多公里的河水流速不是更湍急嗎?為什麼在那一段或多或少還可以撿到玉石?而這180公里的地段,為什麼不論大小一塊玉石也撿不到呢?河床裡到處都是卵狀石頭,沒有一塊玉石,石頭沒被水沖走留了下來,唯獨比重比石頭大得多的玉石反而被水沖走了,所以,「因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來」的解釋自然是不能成立的。
  (二)再從玉的質地上講,山流水的玉質和籽玉的玉質也不盡相同,籽玉的質地比山流水的更加細膩,更加溫潤,色彩更豐富。有人又講,這是因為籽料經過水流的沖刷把山料外面的一層粗糙表皮磨掉了,只剩下中間的部分,當然就更好了。但水流的沖刷是不可能改變玉的質地和顏色的,不可能將粗糙的沖刷成細膩的,也不能把暖色調的沖刷成冷色調的。比如現在很多人為了能將山料賣到籽料的好價格,就不惜造假,將山料稜角切割掉,再放入滾筒機中與砂石一起滾磨,人工磨成的籽玉就這樣做成了。這樣的籽料是不是質地就好了呢?仍然不好,略有經驗的人,一看便知是山料磨出來的。
  (三)籽料有白、青、碧、黃、墨等五種基本色調。而玉龍喀什河源頭的山上只有白玉和青玉兩種玉料,根本就沒有碧、墨、黃玉,那麼河中的碧、墨、黃玉又是哪裡來的呢?更何況籽料的顏色是塊塊不相同,而山料在一個坑內基本是相同的。
  (四)籽料是山料沖刷而成的卵型,但有很多籽料上有半塊石半塊玉共生的現象。如果以上邏輯成立的話,那麼就不應該有這種現象存在。因為我們都知道玉比石更堅硬,更耐磨,玉都磨成極其光滑的卵石了,那石頭還能安在嗎?
  (五)再從籽料的質地、顏色在河流中的分佈狀況看,顏色、質地、塊狀、性能,甚至皮色大致相同的玉料基本上產出在同一段河道中。混淆的很少,只要你拿來一塊玉料,我們一看基本上知道它出在河流的什麼位置,哪個地段,這與山料的產出分礦坑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是水沖下來的,它不可能有如此清晰的分別。
  (六)從和田地區東起策勒縣的奴爾多西至墨玉縣的皮牙滿多約160多公里的戈壁沙漠中。都有各色籽玉和戈壁料存在,難道這方圓約90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中的玉都是河流改道沖刷而來的嗎?
  綜上,該流派認為籽料就是億萬年前火山爆發形成的,這種卵狀的原生礦體存留在海底,後經地殼變遷,造山運動,新疆這塊土地由大海變成了陸地,籽料也隨之浮出水面,形成了現在這種狀況,所以籽料不是由山料經水沖刷而來,山料不是媽媽,籽料亦不是兒子,它們同樣都是同一種礦藏中兩個互不相干的原生礦體。
  綜上所述就是「和田籽料與山料原來是這樣的關係?!」的全部信息了,相信您一定有所瞭解了吧,更多詳情請關注中國珠寶招商網,和田籽料與山料的前世今生你懂嗎?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