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明代青銅方硯
明清時期,青銅器鑄造技術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包括傳統的泥范法,以及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發展起來的失蠟鑄造法,後者可以鑄造出幾十噸重的大鐘。這一時期的銅器無論是貨幣還是生活器皿,黃銅都佔有相當大的比例。青銅製品種類較多,有鼎、鍋、盆、盆架、壺、爐、鍾、砝碼、墨盒、鑷、鉤、腰牌及宗教造像等。還常常表現出鎏金、鑲嵌等金屬細工的特點。除了生產罕見的大型作品外,明清時期也生產小件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鑷子、鉤、手爐、盆與盆架,以及文房用具等。本文在此介紹四件湖南省博物館(以下簡稱“湘博”)館藏的明清青銅文房用具。
圖2 明代青銅山水人物筆架
圖3 清代青銅鼠鋬花葉紋水滴
圖4 清代青銅犀牛形水滴
始於漢代的硯,也稱硯台,是中國傳統文房用具,文房四寶之一。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東漢末年劉熙《釋名》中載“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這是湘博的一件明代青銅方硯(圖1),高10、寬9.7厘米。此硯為長方形,下有四足,兩長邊分別飾三個騎馬人物,一端有亭台等,表現出長途跋涉的場景。中國的硯材豐富,不同時期的人們重視的材質有異。根據已有的文字記載,青銅硯台創始於秦漢時期,但目前所見的銅硯數量不多。該青銅方硯山水、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整體文化氣息濃厚。
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是文房的常設之物,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南北朝時就已有筆架的記載,但傳世品還不曾發現。唐代筆架流傳下來的極為罕見,但從文獻來看,此時的筆架已經成為文房的常設之物。宋代筆架傳世品和出土物較多,材質多樣,有銅、瓷、石等,其形多為山形。到了明代,筆架成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其材質更加多樣,不但有珊瑚、瑪瑙、水晶,還有瓷、玉、木等。清代筆架更勝明代,材質有玉、紫砂、水晶、銅、木、琺琅、象牙等。此件湘博藏明代青銅山水人物筆架(圖2),高10.4、高15.8厘米。筆架作山峰形,山水人物紋筆架採用透視的手法,以深山、亭台、洞壑、小橋、流水、人物等為題材,層次分明,具有山水畫所追求的神韻,表現出“深山訪賢”的文人主題。
水滴,又稱硯滴、水注、水丞、書滴、蟾注等,其中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丞”。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房器物,作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最遲在東晉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形狀的水盂,人們在使用中發現,用水盂往硯裡倒水時,往往水流過量,於是出現了便於掌控水量的器物,這就是硯滴。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載“蟾滴、龜滴,由來已久。古者以銅,後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龜。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這是湘博的一件清代青銅鼠鋬花葉紋水滴(圖3),長8.8、寬5.2、高4.4厘米。此器為橢圓形造型,前有流,後以鼠銜花蝶綿延的枝蔓為鋬,頂部以花葉紋為飾,注水口並隱藏其間。
做工精巧的清代硯滴,以像生形居多。除了以上這件,湘博還珍藏有其他數件同類的青銅硯滴。如清代犀牛形水滴(圖4),高4.8、長12厘米。該水滴為犀牛屈肢銜杯造型,犀牛雙目圓凸,鼻翼外張,兩耳收攏,背部有圓形注水孔,尾下垂分叉,犀牛口部有一圓孔,水從此孔流入所銜杯中。其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情趣。
以上四件湘博館藏的明清青銅文房用具,樣式豐富多彩,製作精美,造型生動,構思巧妙。它們代表著當時青銅器鑄造的藝術水平,富有深厚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