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官窯黃釉瓷器特點(共5張圖片)
  • 23年1月8日 23:2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黃釉瓷器創燒於明洪武時的景德鎮官窯,以後各朝多有燒造。以「黃」與「皇」諧音,故以黃色象徵皇家的尊貴,黃色瓷器亦只限於御用。中國瓷器歷史上的黃釉瓷器,以明弘治朝的瓷器最好,被視為黃釉瓷器的典範。弘治朝官窯瓷器以嬌黃釉最為著名。其燒製水平達到了歷史上低溫黃釉的最高水平。明弘治朝黃釉瓷器其釉面光潔,釉色淺淡嬌嫩。明宣德黃釉釉面肥厚,釉色較深,不及弘治黃釉細潤,弘治黃釉比成化黃釉顯得深厚,而比正德黃釉又淺淡。弘治黃釉器胎白質細,器物顏色通體一致,均勻光潤,釉色淡雅嬌嫩,光潤如雞油,稱為「嬌黃」、「雞油黃」,又因以澆釉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
明弘治官窯黃釉瓷器鑒賞

 我國傳統低溫黃釉瓷器以明弘治時產品最負盛譽。由於弘治黃釉瓷器一般用「澆釉」的方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又因其黃色淺淡嬌嫩,故亦稱「嬌黃」。明代黃釉瓷器以盤、碗居多,黃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此類黃釉描金罐除置曲帶式耳者外,尚有置獸耳者,也有不置耳的,均屬宮廷祭祀用器。

 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盤,高4.2cm,口徑26.2cm,足徑16.5cm。


  盤口微撇,弧壁,盤心略內凹。通體青花黃地,其法為先燒製出青花折枝花果盤,然後於花紋外白釉地上塗滿黃釉,使濃重的青花與油亮的黃釉形成鮮明的對比。此盤裡心繪折枝梔子花,內壁繪石榴、柿子、葡萄、蓮實紋樣,外壁有纏枝花一周。外底白釉上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款。


  嬌黃釉於成化時始出現,但數量較少,到弘治時取得突出的成就,器物以盤碗為主。弘治朝官窯瓷器以嬌黃釉最為著名。這件青花盤就是以嬌黃釉塗地,使鮮麗的嬌黃與深艷的青花相映成趣,是黃釉瓷器中頗具代表性的官窯瓷器。

黃釉金彩犧耳罐,明弘治,高32cm,口徑19cm,足徑17.5cm。
  罐廣口,短頸,溜肩,腹部上豐下斂,平底,肩兩側置對稱牛頭形耳。罐內施白釉,外施黃釉。外壁自上而下飾金彩弦紋9道。底素胎無釉。無款識。


  明代黃釉瓷器造型以盤、碗居多,罐則少見,且為弘治朝所獨有,除雙獸耳罐以外,還有綬帶耳罐。
  明代黃釉瓷器除作御用餐具外,據文獻記載,還被用作方丘(地壇)的祭祀用器。《大明會典》卷二百零一載:「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解。」
  低溫黃釉器創燒於明初景德鎮官窯,以後各朝多有製作,但以弘治朝產品最受人稱道,其燒製水平達到了歷史上低溫黃釉的最高水平。因當時以澆釉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又因其呈色嬌嫩,故又有「嬌黃」的美譽。 黃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

 明弘治官窯黃釉描金雙耳罐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