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說文·鬲部》中鬶被描述為:“鬶,三足釜也,有柄、喙。”考古發掘出土的陶鬹分佈於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和贛粵地區諸多的史前文化中,時間上從距今5000年左右延續至2000多年以前。而黃河下游出土的陶鬶時間早、數量多,發展變化的序列也最為清晰,其他地區出現的陶鬶似受黃河下游的陶鬶的影響。這種無腹、袋足鬶在大汶口文化中出現較早,是劃分該文化中晚期階段的典型器之一。
如圖所示這件新石器時代晚期袋足鬶,高27.5、口徑12.5、最大徑22厘米,1980年山東省諸誠縣前寨遺址第85號墓出土,現藏於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該器作盛酒器或水器,夾砂陶,磚紅色,手制,素面,喇叭口折沿,流兩側內卷近管狀,三個紡錘形袋足直接與頸相聯,鈕索形把手附在後袋足上部。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