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商代前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大致還延續夏代晚期的遺風。青銅容器的造型多仿自陶器,器體的造型日趨規整,且器壁勻而薄。這個現象也可能與銅料的來源有一定關係。由於銅料仍然屬於貴重金屬,來源短缺,只能採用節約銅料的辦法,因此容器都是薄壁。在造型方面力求有新突破,創造出了許多新器形,不但能鑄出圓而且還能鑄成方形。例如禮之重器青銅鼎出現了三種形式,圓鼎屬於延續夏代的器形,而分襠扁足鼎和方鼎則是商代前期的新器形。酒器中新出現的觚,為封口式,器形極新穎,在觚造型上屬於一個特例。
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性加強,花紋種類增多。從整體而言,青銅器依然保存著簡樸古拙的風格,多是單層沒有底紋。最常見的是獸面紋,常是由兩個相對的夔紋所組成,並且以帶紋作為獸面紋上、下的界限。有的獸面紋更簡單,僅在扉稜兩側各鑄出一圓點代表獸面的眼,扉稜代表獸面的鼻。有的把夔做成同向的格局,特別突出夔的眼睛,故稱此種紋飾為目雲紋。這時還有以一隻夔紋為裝飾圖案,如黃陂盤龍城出土的鉞,鉞體兩側和上端均飾夔紋。此外還有雲雷紋、圓渦紋、乳釘紋、直行弦紋和人字形弦紋、魚紋、龜紋虎紋、蛇紋等。總體看,商代前期的紋飾線條簡單粗疏,圓轉流散。器上除有平雕裝飾外,還開始出現了浮雕,這種浮雕技法為商代後期青銅藝術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商代前期不僅建立起了相當規模的青銅冶鑄業,而且青銅鑄造技藝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工匠們已能根據產品不同功能的需要,運用多種配方鑄造出各種合金的青銅器。這些發明都為商後期青銅鑄造藝木的空前發展和興盛奠定了物質和技術基礎。最能反映冶鑄技術水平的是杜嶺土崗出土的兩件大方鼎,均為斗形方腹,立槽耳,四柱足,腹表每面左、右、下的邊側飾乳釘紋,腹部上端飾獸面紋,整體協調平穩。更令人興奮的是,1982年在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窖藏中又發現了兩件與前者的造型和花紋都相似的大方從而表明鑄造這種方形大鼎在當時已不屬於個別現象,可見其高超的鑄造技術正在普及之中。
青銅合金中含鉛量普遍較高的原因是,工匠在長期冶鑄過程中認識到鉛熔點偏低,銅液流動性好,有利於鑄造出花紋更繁縟、器壁更薄的容器。由此可以看到,商代前期已經熟練掌握了金屬礦石的選擇和多種配方,通過配方鑄造出高鉛量的三元合金以及銅鉛二元台金,這種工藝技術無疑比夏代有了極大改進。商代前期的另一重要創造,就是分鑄技術的發明。以鄭州向陽食品廠窖藏坑出土的提梁卣為例。這是一件鑄造水平很高的鑄件,自然也是件鑄造難度較大的容器。
它是運用多薄分鑄而成的。先用兩塊外范鑄好套環鏈,然後把套環鏈的一端在鑄蓋鈕時與之相連,另一端穿以先鑄的半圓形銅環並和後鑄的提梁相鑄接。用四塊卣體外范、一塊卣體內范以及四塊半圓形外范合鑄成帶半圓形環耳的卣體。鑄提梁時,在卣體二環耳內各加一塊小范。提梁澆注後,去掉小范,形成間隙,使提梁通過環耳和卣身相連,而又能活動。正是由於這種分鑄技木的運用,才解決了幾個部件既相連接又不可拆卸的技術難題,從而向鑄件複雜化邁進了一大步,此後一直沿用下去。商代前期青銅鑄造始終貫穿一個“等壁厚”的鑄件設計原則。這種設計原則,早在二里頭文化四期中已開始運用,到早商時期不僅沿用下來,而且進一步發展和設計得更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