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孫子兵法》開篇說到,兵者,國之大事。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與軍隊息息相關,古人作戰使用的兵器大致其種類可分為實用兵器和禮儀兵器兩類。
實用兵器有進攻兵器(長兵器:矛、戈、戟、鈹(pi)短兵器:劍))和遠程兵器:弓、駑、矢。
相信看過張藝謀電影《英雄》的朋友肯定會對劇中秦軍的箭陣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史料記載,秦軍每攻一城都要例行放箭,箭如飛蝗,遮天蔽日。頗為以觀。在古城西安出土箭簇也證明了這一點。戰國時期秦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標準化生產的兵工體系,所有的武器包括箭矢做出來都是一個樣子的,出土的箭頭就是用今天的科技去量度,其公差的嚴謹程度都是驚人的。武器上刻有技師的名字和質檢人員的名單列表,任何一件武器產生質量問題都可以直接追查到生產責任人,由此可見,秦軍想不強都不行。
在青銅器收藏領域,箭簇的收藏是一個冷門。筆者多年來致力於青銅箭簇的收集和整理,共收穫各類箭頭200多個。在古代箭亦稱矢,屬於搭在弓或弩上發射的兵器,也是唯一的運程武器。最初的箭只是削尖的樹枝或竹子,後來用石塊或骨、貝作箭鏃,安在箭桿頭部。為保持飛行方向,後來又在箭桿尾郡裝上羽毛(箭羽)。銅鐵出現後,箭鏃改用銅鐵製造,種類也隨之增多,據說有41種之多現代遺留下來的青銅箭簇多為漢代以前,因為西漢煉鐵術發明後,鐵器大量應用於生產,以逐步取代了青銅器,但其形制歷代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根據用途,箭桿的長度和箭嫉的長短、大小以及式樣有所區別。一般叫做矢鋒,漢代時叫做鏃或鏑。鏃的形制趨向多樣化,有雙翼、三稜、四稜、扁葉、圓棒形等。
商代時候,箭頭由青銅製作,除狩獵外,多用於戰場,成為遠射武器。戰國、秦國、漢代箭頭有了更大的發展,形狀呈雙翼形、三稜形、雙翼雙尾形、四稜形、三翼形、三翼三尾形。除此之外還有毒箭,即在箭頭上鑄有毒槽,把毒粉塗在槽內,加大殺傷力。還有一種“響尾箭”即“鳴鏑”,傳說是匈奴首領冒頓發明的,鳴鏑前端有鋒刃,後面有鋌,鋌部上端帶有葫蘆形物,上有4個或3個小孔,借助強弓遠射,飛行時發出聲響,以發信號或警報,鳴鏑有鐵製、骨制和竹製。
箭簇的威力取決於發射的工具——弓或弩。秦兵器的質地為青銅,少數為鐵製。商周時期,青銅鏃的主要式樣是有脊雙翼式。春秋戰國時,三稜式鏃盛行,戰國時此類鏃多裝鐵鋌,以節省銅材。漢以後銅鏃開始向鐵鏃過渡,這個過程經歷了約200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西漢前期的三翼式或四稜式鐵鏃,仍系模鑄成型,鋒利程度不及銅鏃;而四川省新繁縣牧馬山出土的東漢鐵鏃呈扁平的銳角三角形,既適合鍛造,又有較強的殺傷力。這種形制遂為後代長期使用的點鋼鏃所承襲。箭桿多用竹製,也有木製的。先秦時期,在南方的雲夢澤和肅慎族聚居的東北地區,均產制矢之楛。直至明、清,華南制箭還用竹竿,華北用萑柳,東北、西北多用樺木桿。為了較準確地命中目標,必須把握住箭在飛行中的方向,於是人們在箭桿的尾部裝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趨於完善。
遠在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境內的人類就開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簡單,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桿,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製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桿一端,這就製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由於遠古的箭桿難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實物中往往僅留下箭鏃。新石器時代的石、骨、蚌鏃,有棒形、葉形、三角形等多種,有些已有鏃莖和逆刺。
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銅鏃。箭的飛行速度和準確性與尾羽的關係密切。箭羽太多,飛行速度慢;太少,穩定性差。為了使之有恰當的比例,在《考工記》中載有將箭浮沉部分的長短,以求出裝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為最上,角鷹羽次之,鴟梟羽又次之。裝雁鵝羽的箭遇風易斜竄,質量就更差了。在宋朝,當優質羽供應不足時,曾發明風羽箭。據《宋史·兵志》記載,慶歷四年(1044),宋廷“賜鄜延路總管風羽子弩箭三十萬”,可見風羽箭也是一種實戰兵器。這種箭將箭尾安羽處剔空兩邊,利用向內凹進的空槽產生渦流阻力使箭保持飛行穩定,其設計思想是相當科學的。
中國現存最早的最完整的箭,是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制的。此箭全長67厘米,有三稜銅鏃、竹竿,帶三根尾羽。鏃和羽都經纏絲塗漆與箭桿相固定。為增大箭的殺傷效力,後漢時耿恭發明了“毒箭”。三國時,關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亂箭阻擊,右臂中一弩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遂請華倫醫治。神醫華倫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一種藥用植物,中草藥名叫“附子”,其莖、葉、根均有毒.那時少數民族習用的弓弩箭頭多帶劇毒,中箭者,皮肉爛,爛到五臟而死。可見毒箭的致殘、致死率是很高的。隨著金鎧鐵甲的出現,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晉代多用鋼鐵箭鏃。唐代箭分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種,前兩種用於狩獵,後兩種用於戰鬥。用於戰鬥的箭鏃用鋼製成,刃部較長,能穿透堅甲。現存的銅鏃有四種:
一、薄匕式,類似匕首的鋒部,鏃中有脊,兩側分葉,外緣帶刃,兩刃向前聚成鋒並向後形成倒刺,中脊向下伸出,形成連接箭桿的鋌。
二、三稜式,這種鏃呈長條形,有三刃稜,上有尖鋒,下出鋌。
三、圓錐式,鏃頭短而體輕,上銳下圓,形似圓錐。
四、平頭式,形如圓柱,鏃頭平而無鋒,僅可撞擊不能射殺,是專門用做習射時的“志矢”。
而在實踐中證明“三稜式鏃”最適用,其優點是:製作簡便,鏃體堅固,鏃鋒銳利,穿透力強。還因鏃體近似流線型,故箭飛行時阻力小,方向性好,保證了箭射出後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又具有較強的殺傷性能。所以,到戰國末年,三稜銅鏃以其優勢逐步取代了各式銅鏃,成為箭鏃的主要形制。陝西秦俑坑出土的銅鏃數以萬計,三稜銅鏃占99.85%,足以說明先秦時期已由多種鏃型趨於單一形式的三稜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