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銅彌勒佛造像(共2張圖片)
  • 24年6月8日 04:5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裡,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同儒家、道家思想一樣,深深地融入到中國人的思想意識、文化習俗、語言習慣等各個方面。佛造像藝術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都留下了不少精品,其中有明確紀年的佛造像則具有更高的歷史與文物價值,本文來介紹一件唐代景雲二年(711)彌勒佛造像。

圖2

  這件彌勒佛造像(圖1),銅質,通高8、寬3厘米,重110克,1988年安徽省肥東縣撮鎮鎮大窯村農民挖水塘時發現(參見《安徽省文物誌》),現收藏於肥東縣文物管理所。該銅佛像塑佛身著袈裟,立於蓮花座上,佛的雙手手心向前作伸展狀,面容豐圓而和善,神態安寧,頭頂高肉髻,頭後雙圓形背光。佛像身後連銅壁,壁頂部呈半圓狀,壁面刻有火焰等紋飾。銅壁的背面刻有銘文(圖2),內容為:“景雲二年六月十七日,司馬蔣妻□十三娘□亡兄敬造彌勒□,鋪□者生大家□平安。”銅壁下方承接一龜形座,龜首呈上昂前伸狀,兩足作向前爬行之勢。從這個背面看,即是龜趺碑造型。 

  公元1世紀,在古希臘雕塑藝術的影響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現於印度西北部鍵陀羅地區。中國的佛造像藝術是在兩漢之際佛教傳入後,不斷吸收、融匯中國古代藝術精華,逐漸形成的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造像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造像逐漸脫離古印度和中亞佛教造像風格的影響,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風格。 

  到了唐代,佛造像的藝術造詣發展到巔峰時期,其已將南北朝時期輕盈飄逸的藝術風格,逐漸轉變為包容寬厚、雍容華貴的大唐時代風貌。總體來說,唐代佛造像造型比例勻稱,站姿挺直,衣紋的刻畫細緻寫實。佛像面容所露出的親切和善的微笑,顯出其既有出世的超然與神聖,又有入世的情懷與親近。肥東縣的這尊銅佛像正具有以上這些特徵。 

  肥東縣在唐代時為淮南道廬州慎縣,地處江淮之間水陸要衝,社會經濟較為發達。這尊銅佛像背面明確紀年為“景雲二年”,即公元711年,正值初唐向盛唐過渡的時代,國力處於上升期。特別是武則天崇尚佛教,最精緻的銅佛像多出在武則天統治時期(690—705)及其以後近百年裡。肥東縣這尊銅佛像鑄造時間在武周之後的第六年,續其遺風,正是佛教發展及佛造像藝術的全盛時期。 

  此尊銅佛像背面銘文還明確提及此為“彌勒”佛造像。彌勒佛,也稱彌勒菩薩、未來佛。隨著彌勒經典的廣泛傳播,彌勒信仰在中國是先於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的信奉對象。早在公元4-5世紀的東晉十六國時期,彌勒佛在民間即已普遍受到崇奉,大同雲岡石窟中已有北魏時期的彌勒佛造像。唐代,彌勒形象不僅出現在石窟雕塑中,還以銅質、銅鎏金等造像大量湧現,是佛教造像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三國西晉時期,南方青瓷堆塑罐的肩部常出現人物、動物、佛像、龜趺碑等堆塑,這些龜趺碑上往往也有紀年、祈福等刻銘。因此,肥東縣這尊唐代銅佛像背面龜趺碑樣式,應當是繼承了三國兩晉以來南方佛教文化的傳統。 

  總而言之,安徽地區唐代佛造像發現的較少,這件雖形體不大但有明確紀年的銅彌勒佛像是十分難得和珍貴的,是瞭解和研究安徽佛教史的重要實物。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