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清中國官窯瓷器比較注重給瓷器寫款,多數瓷器款在底部,個別的瓷器款兒寫在瓷器肩部或者口沿德地方。而康熙時期是清朝瓷器寫款的第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瓷器上的款識,可以說是多種多樣不是很規範。
從清代早期康熙時期官窯瓷器留下來的大量款識,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寫款的發展脈絡。每一種款識都是一種嘗試,每一類款識都是一種創新。因為明末清初,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景德鎮終於開始恢復,特別是御器廠的再次設立,不僅官窯瓷器上書寫各種款識又成為了常態,民窯產品也藉著這個機會開始嘗試畫寫各種款識,向官窯看齊。這一時期瓷器上的款識,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各有千秋。
康熙二十年之前康熙官窯基本都是官搭民燒,標準的官窯款識根本無法得到確立。所以宮廷所用之瓷器,在今天看來很難與民窯清楚的區分,大部分都不落款,儘管落款也都是一些堂名款。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一批帶有「中和堂制」的青花加紫的瓷器。比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癸丑中和堂制」。這三種款識不但有年號,還書有干支紀年,我們能夠清晰的知道這批瓷器的製作年代,分別是康熙十年、十一年和十二年。「中和堂」是圓明園中康熙皇帝所居的殿堂。這些署有中和堂的器物,其製作精細程度比一般康熙時期的瓷器都要精緻,再結合康熙初年「不尚尊號」的時代背景來鑒別,當非一般的堂名款瓷器,很有可能就是康熙早期的官窯瓷器。
除了官窯會留有使用者平時居住的堂名的名號款識,民窯瓷器在當時也是十分流行屬有使用者的堂號名稱。比如「天琛堂仿古制「、「全慶堂仿古制」、「來雨堂博古制」、「芝蘭齋制」等等。這種堂名款在此之前幾乎不見,自此出現,便在之後的三、四百年間屢有出現。就連後世的皇帝在看膩了死板的官窯款識的時候,也會讓御器廠寫一些宮中或者圓明園中,自己喜歡的堂號款識的瓷器。
隨著江西景德鎮御器廠的恢復,帶有「康熙」年號款的瓷器也逐漸出現。但是書寫年號款識的習慣畢竟時斷時續有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了。在此時恢復,勢必要有一個過程。康熙時期書寫年號款識的方式有很多種,有四字「康熙年制」的,也有寫「大清康熙年制」六字的。六字的又有兩行六字款和三行六字款的分別。無論四字六字款的又都分有帶雙圈和不帶雙圈的。這些不同的款識說明了,在康熙時期恢復官窯款識時,官方和工匠們是做了很多嘗試和斟酌的。
雙圈款顧名思義就是在器物底部畫有一大一小,兩個相套的圓圈。這種款識在康熙之前任何朝代都未單獨出現過,都是在雙圈中配有文字,雙圈僅是作為輔助的。而在康熙時期雙圈則成為了主角。究竟為何只畫雙圈而不再在其中書寫年號文字,至今仍沒有一個正確的解釋。很有可能是明清更迭之際,江山未定,南方朱明勢力仍在,景德鎮的漢族工匠,不願被少數民族統治,期望漢族政權終有一天,能夠再次捲土重來,所以僅僅畫了雙圈,等待希望成為現實的那天再把新的年號填入其中。不過這一天等了幾百年,終究沒有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