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黃釉瓷器和明代黃釉瓷器區別(共3張圖片)
  • 18年3月20日 19:0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瓷器中的黃釉是明代洪武時期創燒的,因為「黃」與「皇」諧音,故以黃色象徵皇家的尊貴,黃色瓷器在明代兩代只限於皇家御用瓷器顏色。那麼清代黃釉瓷器和明代黃釉瓷器是什麼呢?如何鑒別

明代和清代黃釉瓷器的本質區別就是一個是物理原料和化學原料。明代黃釉瓷器都是採用中國傳統手工藝燒造,瓷器釉色的燃料都是物理氧化而成的,而清代黃釉瓷器原料都是國外引起的化學染料。

明代黃釉瓷器特點

明代黃釉瓷器屬於低溫黃釉瓷器,是經過二次燒造而成,以後各朝多有燒造。明代黃釉瓷器均採用兩次燒成,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即先高溫燒成澀胎或素白瓷,然後施黃釉,再入窯經850-900℃烘燒而成。由於黃釉瓷器常以澆釉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明代的黃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產品最受稱道,被視為黃釉瓷器的典範。其釉面光潔,釉色淺淡嬌嫩。

清代黃釉瓷器特點
清代黃釉瓷器嚴格來說屬於淡黃釉瓷器,淡黃釉瓷器創燒於雍正時期,其著色劑為氧化銻,由於其釉色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澆黃釉淺淡,故名「淡黃釉」。淡黃彩最早見於康熙時從西方進口的琺琅彩料中,屬於低溫釉上彩,雍正時對其稍加改進,用來燒造淡黃釉瓷器。化學分析表明,琺琅彩和粉彩中黃彩以及顏色釉中的淡黃釉均以氧化銻作著色劑,光譜分析結果表明,銻黃中含有錫,二氧化錫是作為銻黃的穩定劑而特意引進去的。而在康熙以前,不論是五彩中的黃彩或低溫色釉中的澆黃,都屬於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鐵黃。跟明代使用的燒造工藝相同。

清雍正淡黃釉瓶

淡黃釉瓶,,高14.6cm,口徑3.3cm,足徑1.7cm。瓶撇口,細頸,溜肩,肩下漸斂,圈足。通體及足內施淡黃釉。外底暗刻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此瓶由康熙時的柳葉瓶演變而來,其嬌美之形體,恬靜之釉質,集中體現了雍正瓷器的藝術風格。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