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銅班簋 幾經沉浮充滿傳奇的傳世歷程(共4張圖片)
  • 15年3月21日 06:0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班簋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一件揚名中外、享譽全球的器物。此青銅簋有4個獸首環耳,以內卷象鼻為足將簋身懸起,造型奇異罕見。器物腹內底部篆刻有銘文多達一百九十八字,記述了貴族"班"追隨大貴族"毛公"東征的史實,這一史料與秀麗的文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考證價值。班簋的一生,幾經浩劫,瀕於失落,命運坎坷多災。在它即將進熔爐化為銅水之際,經文物工作者的及時搶救終獲重生,以其高貴凝重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班簋的從天而降引起了各界一片嘩然。在失散與復出的幾十年間,它究竟經歷了什麼變故,這其中又發生過怎樣離奇的故事?“班簋有著一段傳奇的歷史”,青銅器修復專家賈文忠對此感歎不已。要想解開重重的疑問,一切還需從三十年前的一個夏日說起。

 

  在我國“文革”期間,許多古代青銅器都被送往煉銅廠回爐重鑄。為了保護珍貴文物,由市文物鑒定保護人員組成的“文物清理保護小組”負責到各廢品收購站、煉銅廠搜尋有價值的歷史文物。一九七二年的一天,文物清理保護小組成員照常來到北京金屬供應回收站挑選有價值的歷史文物。正值中午,工作人員利用午休時間仍在費力挑選,突然一個裝滿廢銅破鐵麻袋裡的一些青銅碎片引起了挑選人員的注意。其鐫刻的銘文以及表面的饕餮紋飾都符合西周青銅器的樣式。憑著多年的經驗他們認定這是一件貴重的青銅器,於是,工作人員便加快腳步,捧著斑駁的碎片送到文物清理小組。經過銅器鑒定專家程常新先生的反覆鑒定、考證後,初步認定它是清宮舊藏、西周時期的青銅簋,並決定送往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進行修復。

  然而,專家們在驚喜之餘不得不面對擺在眼前的難題。此刻的青銅簋已經四分五裂、殘缺不全,。負責修復的趙振茂和霍海峻仔細查看了殘損的班簋,令人慶幸的是大部分紋飾還保存,特別是腹內銘文,基本上保存下來了。但因底部銘文處出現孔洞而不全,修復還原的難度極大。參與修復的人員小心翼翼地用錫補平凹處,並根據《西清古鑒》簋銘拓片,經過整形、翻模補配、修補、對接紋飾、跳焊焊接、鋼鏨雕刻、除銹等多道程序後終於將其修復成器,再現了班簋昔日的風采。

  班簋重見天日令眾多人百感交集,郭沫若得知後更是激動不已,特地撰寫《班簋的再生》一文。賈文忠談到,簋是我國商周時期的重要青銅禮器,當有重大慶典時都要鑄簋等禮器來銘記。班簋的歷史價值極為珍貴異常,銘文內記錄的文字更是見證了件所不為人知的歷史事件。修復後的班簋,風姿令人為之讚歎。侈口,圓腹,低圈足,口沿下飾弦紋和圓渦紋,腹飾四組獸面紋,四耳上飾獸頭,呈象首狀,首背依附器壁,下有垂珥,呈象鼻狀,底端向內彎曲長垂成足。腹內篆刻有銘文一百九十八個字,記錄了周王朝時期毛伯班受到周天子的冊封賞賜,追述毛公平亂之功。

  青銅班簋內篆刻的銘文末尾有“子子孫孫,多世(其)永寶”的文字。一般在青銅器篆寫銘文時,末尾都要寫上該器物的製作緣由,意為告誡後代,對器物要好好珍惜。班簋則要頌揚先祖的輝煌事跡,並讓後世子孫,世世代代永遠珍藏。如今班簋已完成了它的使命,珍貴的東西好像自身就具有一種難以摧毀的生命力,定會生生不息,讓後人永世銘記。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