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鑒定古代的字畫藝術有很多方式,但歸納起來無外乎:「一字二畫三印章」。若想看懂專家的文章,就要先吃透這七個字。
我們欣賞、鑒定古代書畫的價值,首先要瞭解不同時代的藝術特徵,藝術風尚和那時期各個書畫大家本人的獨特風格。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要求,一個王朝有一個王朝的藝術表徵,書畫家們所創作的作品,無疑會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和制約,隨之,作品中也必將體現出當時的文化氛圍、時代情懷,筆法技藝,用彩習慣等大大小小的「朝代氣象」。
所謂「一字」,指的是落款。落款是判斷詩畫年代的主要根據之一。一般來說,唐畫無款,包括唐以前所有的畫,都無落款。因為在唐人的頭腦中,還沒有為畫作題款的概念。相反的,時人認為畫作上題款是對作品的破壞。這就是一種具有時代特徵的審美差異了。北宋出現了藏款、一炷香款。藏款就是畫家將落款藏於畫面中山石樹木等筆觸繁密的地方。一炷香款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即:從上到下一行題款,絕不寫第二行。但也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宋徽宗趙佶,他習慣題四行。他是皇帝,九五至尊,又是名副其實的書畫大家,即便特立獨行也無傷大雅。元代出現了平頂款。這種題款從右往左寫豎行字,第二行和第一行字齊平,寫上四五行也可,但次行後的字都不能出格。明朝嘉靖皇帝時有了抬頭款:第一行的字不夠,第二行可以上移兩個,直至把題款寫完後蓋章。
「二畫」的門道也很多。像南北朝的人物畫在風格上是顯得瘦骨清秀;唐代人物畫體態豐腴,服飾雍容;宋代宮廷畫派筆下的人物大多粗短,駝背,姿態中有彎腰或抬腳的動作;明清時的美女則一個個櫻桃小口,弱不禁風,好似《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一般。從書畫的尺幅來看,對聯出現在晚明時期,描畫的團扇出於北宋,文人手中的折扇在明後期流行,一開始,大家只在扇面上題字,後來才發展到作畫。另外,看畫還需看紙聞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作畫都是在絹帛上。唐宋前多壁畫。隋唐五代,作畫的紙張中有了麻紙,隋唐也用皮料紙,北宋出現藏經紙,近代當然是用安徽宣城的宣紙了。總而言之,一個鑒賞者具有的歷史文化知識愈豐富愈細緻,對鑒賞古代書畫的裨益就愈大。
「三印章」是指書畫完成以後要鈐印蓋章。唐代的章只用在書法作品上,宋以前用水印。明朝有了油印。清末,鋅板印刷技術流行,於是就有人採用印刷技術來複製印章。當下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複製印章的手法也越來越豐富,所以現在,鑒定專家也就很少將印章作為判斷書畫作品真偽的主要依據了。
知道了上面這些知識後,我們有時不需要看見書畫的實物,也能進行真偽的一些粗略判斷,這叫做「耳鑒」,含有「用耳聞來鑒別」的意思。比如有人跟你提起一幅畫作,說有可能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真跡,因為落款就是「閻立本」。而你一聽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唐畫無款呀!這便是一種「耳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