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有無收藏價值(1張圖片)
  • 15年3月16日 11:1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1,用煙熏銅器表面或顏料染色,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紅色的氧化層,往往這種氧化層沒有光澤。作偽的氧化層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部位灰暗。用乾燥的硬布等在銅銹表面快速摩擦發熱,偽銹會發出塑料味兒、油漆味兒等異味兒。

  2,青銅器收藏不是誰都能玩的,夏器商鼎,歷來是國寶重器。但目前購藏青銅器小件尚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若能抓緊時機,當是明智之舉。對於民間收藏來說,一般只能盯住小件,因其市場價格僅萬元或稍多一點,普通愛好者稍踮踮腳,還是能購到的。青銅器收藏領域的陷阱多集中於青銅器大件,小件目前看來真品並不匱乏。儘管由於國家對青銅器交易的限制,使得大部分出土青銅器與市場無緣,但隨著海外回流青銅器的增多,國內市場上青銅器的行情有望增溫。

  3,青銅器分為禮器、兵器、生產工具及其他生活用品四類。不同時期、不同用途的器物合金配比不同。在純銅中加錫,是為了增加硬度和韌度,加鉛是為了增加銅液的流動性。《周禮.考工記》中有:“……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劑),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金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這是古人對青銅器合金比例的記載,事實上我的一個在博物館搞青銅器研究的朋友用現代科技的螢光能譜儀,對大量青銅標準器進行能譜分析,發現成熟穩定期的器物合金配比與古代文獻記載基本吻合。另外用這種方式可以對現有館藏不同時期、不同用途的合金配比數據,總結出青銅器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用這種手段是可以把一些不符合合金配比規律或元素種類的偽器排除掉的。這是這種手段來鑒定的話,也有缺陷那就是將殘器融化後,就很難通過成分比來鑒別了。

  4,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十五個世紀。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冶煉與鑄造技術水平達到了巔 峰。青銅器藝術所具有的強烈感情因素主要來自那些為商周時代所特有的裝飾紋樣,從饕餮、夔龍、鳳鳥等紋飾可以看出它們與原始社會陶、玉器紋飾的淵源關係。

  5,看紋飾、辨銘文。從紋飾上辨偽,范鑄法一般紋飾槽口小裡面大,出現對稱紋飾有高低錯位痕跡;失蠟法鑄造花紋對稱一致。從銘文上辨偽,夏與商前期銅鏡無銘文,商中期開始出現銘文,大多4~5個字以象形文字居多,字體粗壯,商晚期銘文逐漸增多,一般在10個字左右,西周時期銘文增多。春秋時期銘文字體剛勁瘦長,出現了“鳥蟲書”和錯金銘文。戰國時期銘文簡單,字體纖細,字口淺。秦漢時期,銘文筆道細淺。漢代銘文多為隸書,呈長方形,筆畫較戰國時期粗壯。

  6,在鑒定銅器的銹蝕時,最 好取一些試樣下來,用高溫熱針燒灼,或將試樣直接用火燒,古銅銹一般不易燃燒,銹結晶在高溫下會發出炸裂的聲音。用樹脂或膠水製造的偽銹在高溫下會熔化、燃燒,並且冒煙,能聞到各種膠水味兒或燒塑料味兒等刺鼻的氣味。放大鏡觀察,被熱針燙過的部位,會發現那些膠狀物被熔化後又凝固,根據熱針的形狀形成一個半圓槽。真正的古銅銹是天然生長的礦物結晶,在高溫下它既不會熔化,也不易燃燒,更不會有酸味兒或其它異味兒。

  7,在判定銅器的銹蝕時,最 佳取一些試樣下來,用高溫熱針灸烤,或將試樣直接用火燒,古銅銹通常不易焚燒,銹結晶在高溫下會發出迸裂的聲響。用樹脂或膠水製作的偽銹在高溫下會熔化、焚燒,而且冒煙,能聞到各種膠水味兒或燒塑料味兒等衝鼻的氣味。放大鏡調查,被熱針燙過的部位,會發現那些膠狀物被熔化後又凝結,根據熱針的形狀構成一個半圓槽。真實的古銅銹是天然成長的礦藏結晶,在高溫下它既不會熔化,也不易焚燒,更不會有酸味兒或別的異味兒。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