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印紋硬陶罐(共2張圖片)
  • 21年3月8日 01:2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中國陶器的燒造史可追溯到距今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的出現無疑與先民們學會用火有著密切的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制陶技術不斷進步,到了商周時期,開始出現了印紋硬陶器。本文介紹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兩件春秋時期的印紋硬陶罐。

圖2

  印紋硬陶罐(圖1),高5.7、口徑9、底徑9.6厘米,1965年安徽屯溪西郊飛機場三號墓出土。罐作敞口,束頸,鼓腹,平底實足,器型小巧,器身密佈拍印紋飾,另在頸部刻劃有幾道弦紋。 

  印紋硬陶雙耳出戟罐(圖2),高17.9、口徑18.5、底徑10.5厘米,1972年安徽屯溪飛機場五號墓出土。罐為直口,無頸,溜肩,鼓腹,平底實足,上腹部置兩耳,耳下飾鋸齒狀扉稜,又稱“出戟”,罐身拍印細密的席紋。 

  這兩件印紋硬陶罐,一大一小,器型略有區別,胎質均很堅硬,且顯灰中泛紅的顏色。器身所印紋飾較為相似,應當都屬於席紋,紋飾線條清晰,深入胎骨。值得一提的是,“出戟罐”的造型很類似於同時期的青銅器裝飾風格,周代青銅器中常見有出戟尊、帶扉稜的提梁盉等,而在陶器中使用扉稜裝飾的,還是比較少見的,殊為珍貴。 

  所謂“印紋硬陶”,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胎體堅硬,器身印有紋飾的陶器。《中國陶瓷史》中說:“印紋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也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印紋硬陶所使用的陶土含鐵量較高,所以其表面多呈紅褐色或灰褐色,其燒成溫度較高,胎質堅硬,叩之如金石聲。 

  一般認為印紋硬陶出現不晚於商代,在江西、湖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相當於夏代)中也零星發現有硬陶片。到了周代,則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在長江中下游的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江西等地的許多兩周時期墓葬中,都出土有眾多的印紋硬陶完整器,器型主要有罐、瓿、鼎、尊、豆等,印紋主要是幾何紋,如雲雷紋、方格紋、葉脈紋、回紋、席紋、人字紋等。另外,這些印紋硬陶常常與原始青瓷同墓出土,器型與紋飾也很接近,只是器表不施釉。所以有研究者認為,印紋硬陶應當是陶器向原始瓷器轉型過渡的產物。 

  最後,來看這兩件印紋硬陶罐的出土地點。它們均出土於安徽南部的屯溪(今黃山市),皖南地區與浙江地區緊鄰,都是古越族人生活的區域,考古發掘中這一地區常常發現“土墩墓”,這是先秦時期越人的葬俗,即先在地面堆築成高大的土堆,然後再在其上挖造墓穴。皖南土墩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印紋硬陶器和原始青瓷器,反映了商周時期南方人喜用陶瓷器的傳統。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