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製作方法制胎工藝二之夾紵胎(1張圖片)
  • 21年2月5日 19:0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夾紵胎,是用漆灰(古代主要用生漆和磚瓦灰、河沙、黃土灰或石灰調在一起)和麻布為原料製成的一種復合胎體。具體制胎工序是:在預先用木材或泥土製好的模具上塗一層漆灰,粘一層麻布,如此反覆數次,待乾燥後從模具上取下成形的胎體。“紵”字,在出土的西漢漆器銘文中可見。 

  貴州清鎮平壩出土的一件夾紵胎飯盤,其銘文稱其為“髹渭畫綸黃扣飯盤。” 東漢早期,“夾紵”兩字同時出現在漆器銘文中。1925年,在朝鮮平壤發現的王盱墓中,出土了一件漆杯,銘文稱其為“夾紵量二升二合羹杯”。 

  “紵”,麻屬,可以用來紡織纖維,是古代平民服裝的主要原料;還可解釋為用二麻為原料織成的布,李白《湖邊採蓮花賦》中“小姑織向綸,未解將人語”的詩句,描寫了少女織綸的情景。“夾紵”兩字,是指多層麻布分別夾於漆灰之間的意思,再現了夾紵胎的材料和制胎方法由於構成夾紵胎的物質是漆灰和織物,其收縮變形的程度微乎其微。 

  所以,夾紵胎漆器輕巧、堅實,克服了木胎漆器厚重,易變形、開裂等缺陷,是一種價康、簡便的新型胎體材料。 

  從考古發現的實物看,夾紵胎漆器出現於戰國中期,盛行於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夾紵佛像的製作一時十分盛行。到了近代,脫胎漆器在借鑒古代夾紵胎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起來。 

  古代漆器的胎,從厚胎木到木胎,從木、麻結合胎到夾紵胎,完成了從重到輕巧,從易裂到堅固的完善過程。尤其是夾紵胎,是在吸取其他手工行業的技術和工藝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如漆器作胎時用的模具,是借鑒了治鑄行業的模型工藝;胎體以麻加固,以漆灰壓縫,可能是從土木建築的塗壁工藝中得到啟發等。 

  夾紵胎漆器作為古代多種手工工藝相互借鑒和滲透的結晶,成為中國漆器製作工藝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1
評論 搶沙發